张惠贤 (中国)


  人物简介:

 

西安启稚农园创始人张惠贤,以坚韧的毅力和品格,实践着自己对故土的热爱,通过开展青少年耕读体验活动,强化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在周秦汉唐曾经缔造辉煌的热土上,在5年的实践中节衣缩食,分别开办了乡村书院和爱心图书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引导城市人关注三农,关心家乡建设和发展。让城市了解乡村,理解乡村,支持乡村。让乡村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用传统文化打造乡村文明,乡村文化。

 

我就是想把启稚农园打造成一个简单、自然、纯朴的自然课堂和乡村人文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有趣有益的体验活动中,了解乡村历史文化,体味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珍惜土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张惠贤:农园里讲述周秦汉唐

 

一出由农村小学生自编自导并出任演员的情景剧《弟子规》,让台下观看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们忍俊不禁。2015年7月22日上午,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高桥街办南江渡村启稚农园里笑声不断。在农园开办的暑期爱心课堂首期班结业典礼上,孩子们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表达了农园自然体验培训师张惠贤和来自山西长治学院8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

 

   自费开办少儿农园, 开展农耕和历史文化教育

 

艳阳高照,麦浪翻滚。金灿灿的麦田里,一群七八岁的男孩女孩,挥舞着银光闪闪的镰刀,像关中夏日里随处可见的麦客,有模有样地一镰一镰地割麦子,一群大人跟在孩子们后面拣拾着落下来的麦穗儿。在孩子们中间,还有一位中年女性手拿扩音器,在给孩子和家长们讲解着什么。

这场景,不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录制现场,而是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高桥街办南江渡村边启稚农园里的一幕。

5年来,每一年的春夏秋冬,类似的场景,总是出现在这陕西第一家专门为少年儿童开办的以耕读、环保教育和国学文化为主题的农园——启稚农园里。手拿扩音器为孩子们讲解上课的,就是农园的主人、被誉为陕西农耕教育第一人的张惠贤女士。

今年48岁的张惠贤,1990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财经学院),分配在西安东郊一家国企。十年前企业破产,喜欢少儿教育的她,开始从事家庭教育的推广工作。看到现在的孩子分不清麦苗韭菜、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安全让人忧心忡忡等现状,她渴望做一些事情,能够推进改变这一情况。2011年7月,她东挪西凑筹资100多万,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高桥街办南江渡村创办了启稚农园。

“我的农园所在地,是西周、秦汉历史发源地,这里有许多历史遗存,田野里就矗立着巨型的石马石樽,包括每一个村庄的名字,都有渊源和来历,可谓历史悠久,但是现在别说城里人,其实许多当地农村中青年人都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前世今生,不知道家乡的人文历史。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唤醒更多的城里人和乡下人,认识乡村,熟知家乡。明白稼穑艰辛,学会感恩土地。”

除了张惠贤所说的历史文化的丰厚遗迹,农园所在沣东新城高桥街办,又是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草莓基地,有着良好的农耕基础。这里地处原长安县、户县、咸阳交汇处,是沣东新城最西部,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农民普遍以种粮种菜为生。这一点比较符合她以推广传统农耕和人文历史地理文化教学的需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步履艰难,她咬紧牙关往前走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让城里的孩子到农田里种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连当地一些农民听了都直摇头:“现在许多正儿八经的农民都不种地了,指望城里的娃娃能种什么地,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张惠贤的许多亲朋好友也觉得她的想法太幼稚太单纯,还有朋友直接从网上下载了有关选择农业文化发展项目存在几大风险的文章,提醒她早点收心。

张惠贤为农园的定位是“亲善自然,耕读为本;启稚育人,知行合一。”既然这样,首先一切都要从自己开始。

为了保护土地,张惠贤没有在农园租来的地里砌围墙,地面没有硬化。农园周围用的是篱笆和钢丝网作拦挡,农园曾经搭建了一些活动板房,多次被大风掀掉房顶,落到附近别人的庄稼地里,结果丢了100多只鸡,还给人家赔了损失,她和工人只能住在雨地里。还有一次石棉瓦被风刮下,砸到一名学生家长的车上,幸好没有人员伤亡。当时保险公司不赔付,农园只好赔了5000元。

几年来,农园农作物及大棚设施、农具、鸡鸭鹅被盗也时有发生,有一晚就有五六十只鸡被狗咬死,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还有个别村民对她的行为产生一些误会,有意无意地阻挠农园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但是,认准方向的张惠贤还是顶着家人反对、资金紧张等种种压力,继续着自己的乡村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开始两年,农园进行土地有机管理及增加设施等,没有一分钱收入,加之其他两名股东因为赔钱退股,张惠贤顶着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坚持宣传爱护土地的重要性,宣传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传播农耕知识。

作为一名女性,她顶着巨大的思想压力和财力和人力等方面的制约,为了少雇佣人力节约成本,一年四季,她亲身荷锄挥锨躬耕于这片土地。为了掌握农耕知识,她买了上百本书籍学习植物习性和栽培知识,学习家禽家畜的饲养方法。同时先后到北京、江苏、四川、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外地一些农场的运营经验。

在北京,她参加了首届家庭农场培训班。为了避免化肥农药对土地的侵害,她四处去学习生态自然农耕方法、自然教育等知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她和工人尝试林间养殖、林菜套种、林粮间播等方式,在不影响绿色、无公害质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产量。

农耕自然教育,不仅仅单纯是种地或者教书,而是需要将农耕历史文明、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与涉及到的自然、数学、物理、国学以及为人处世的教育结合起来讲解,让孩子们在农耕劳作中,学到更多的对自己成长有用的知识。

慢慢地,启稚农园吸引着西安、咸阳、渭南等地越来越多的市民带着孩子来参加农耕体验劳动和自然教育。从一粒种子的播种、浇灌、农作物的除草、管理到成熟采收,孩子和家长们在这里流过多少的汗水,真正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他们也学会了珍惜粮食,理解农民的辛苦,明白了土地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会去爱护土地。

2015年6月,有一位孩子的家长在体验打蒜苔时说,“我现在理解为什么蒜苔会卖得那么贵了,孩子说我以后不会浪费粮食了!”听到类似的话,张惠贤感到欣慰。

 

用国学教导青少年,重拾乡村传统文化

去年7月12日,山西长治大学的杜洁、沈世鹏等8名大学生,乘坐两天的火车、长途汽车之后,来到启稚农园,开始了为期10天的爱心支教活动。本文开头农村孩子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弟子规》那一幕,就是在这一次爱心课堂结业时的场景。

张惠贤经常在农园附近西安、咸阳的农村考察调研,她有一个让她意外的发现,就是虽然农园所处的农村距离大城市西安咸阳只有一二十公里,农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在提高,但农村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这里的学校缺美术、音乐等科目的专业教师,好多老师都是一人身兼数职,带着英语还带音乐,带着数学再带体育。村子里情况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了,留下的大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过。而爷爷奶奶又没有多少文化,能给孩子教的很少。从2014年寒假开始,启稚农园就免费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食宿,在农园开办乡村书院和爱心课堂,号召城里人和社会机构为农村孩子捐书捐学习用品,动员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农园爱心课堂,义务为农园周围西安、咸阳地区的农村孩子开展支教活动。

张惠贤说,启稚乡村书院爱心课堂不是补习班,而是陪伴城乡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在这里,志愿者们通过开展国学、美术、音乐、手工等兴趣辅导,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同时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社会习惯。

“我们给孩子们教《弟子规》,就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张惠贤说,要把国学作为一门重点课程,让孩子在学习国学中,重拾传统文化。

“我学到了知识,会背《弟子规》,会画画、唱歌。还认识了好多小伙伴。” 今年6岁的王子墨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十天的时间里,他跟启稚农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南江渡村村民康文利说,自己的孩子康富豪在这里学习后,拓展了视野,更活泼了,接触的事物更多了,待人接物上有了更多的自信。

在为期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除了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课程外,大学生志愿者教会了孩子们诵读《弟子规》,还和孩子们一起编导了情景剧。六七名孩子分别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兄姐妹和同学等角色,针对日常生活中多种不文明现象,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通过《弟子规》里的响应文句进行解读阐释,纠正不好的言行和习惯。

“将《弟子规》用情景剧和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一方面是为增强孩子们对于弟子规的理解,另一方面同时还想通过孩子们来教化父母,使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更加谦逊礼让”,张惠贤解释。

“孩子变化挺大的,乖了,更自信了,而且懂得感恩了。” 王子墨的爸爸王银平说,自己在外给人开车,孩子妈妈在高陵上班,两个人工作都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挺愧疚的。他感谢大学生志愿者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

“我家孩子假期没事干,就只能在家里看电视。”一位老太太说,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孩子假期在家或看电视,或与其他孩子一起在村子里四处玩耍。

在活动仪式上,来自江渡小学四年级的刘钰小朋友开心地举着刚刚领到的奖状和奖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暑假来这里学习感到非常开心,老师们不仅教我们唱歌跳舞,还教我们折千纸鹤,还给我们教会了《弟子规》,以后要多多帮助奶奶干活。”刘钰说。

 

  一草一木,都有乡村的文化和历史

启稚农园位于周秦汉唐发源地,张惠贤充分利用这一历史资源优势,把这里的河流路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当做教授孩子们了解乡村历史文化的最好课堂和教具。

在农园北边两三公里的地方,有古丝绸之路起点、中国最早的桥梁遗存咸阳古渡遗址,张惠贤就带领来农园参加体验游学活动的孩子们,到这里参观古渡遗址,行走行走乡间,向当地老人访问了解古渡历史和故事。

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从农园不远处流过,张惠贤和老师家长们带着孩子,步行两公里,在渭河滩给孩子们讲姜子牙在附近钓台镇钓鱼的故事、将商鞅的变法改革,讲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西安交通大学附中初三学生常远卓参加了一次渭河滩步行访问后感慨地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历史知识,我们总是记不住,可是一到这个现场,听了历史课就大不一样了,感觉我们也回到了秦朝。感觉我也成了秦国的一名百姓,对这里的感觉是更是亲切了。”

启稚农园在南江渡村落户近五年,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的目光吸引到这里,在劳动力的利用、扩大南江渡以及高桥街办周边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草莓基地的影响、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启稚农园的耕读体验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受到陕西省团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等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媒体,也多次对农园活动进行了报道。甘肃、河南、山西等外省不少人看到报道,还专门到农园来参观学习。

张惠贤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更多组织和机构的肯定。2014年10月,她被吸收为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2015年5月,经过专业培训,她又成为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的“自然体验培训师”。2015年10月,她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5年度爱故乡公益人物评选”候选人。

虽然有了这么多的荣誉和成就,但是张惠贤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农民,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把地种好,给孩子们提供一方自然成长的田地。

8月的田野艳阳高照,热浪翻滚。张惠贤挥动着铁锨和工人一起在玉米地里浇水。清清流水滋润着干涸的庄稼,就像滋润着她自己的心。

记者采访时,她若有所思地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在湖北省考察时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同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觉得爱家乡首先要知家乡。你连自己家乡都不知道,何谈知天下;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何谈爱国家?我就是想把启稚农园打造成一个简单、自然、纯朴的自然课堂和农耕实验基地,让孩子们在有趣有益的农耕体验活动中,了解当地乡村农耕历史文化,体味和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珍惜土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唤醒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热爱土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

“现在的许多城里人特别是青少年,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甚至没回去过老家。”张惠贤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加入到自然农耕和乡村人文教育中来,培养青少年的故乡情怀。

 

001

2014年寒假,张惠贤与大学生自愿者以及孩子们合影留念

002

 

2015年8月9日添加到日历,在成都农村稻田看收成

003

 

2015年夏季,张惠贤给孩子们教如何使用镰刀割麦

004

 

2015年夏季,给孩子们讲麦子的生长特点

005

 

2015年暑假,在启稚乡村书院,给农村孩子们讲解《弟子规》

006

田园课堂上,向孩子们提问

 

007

 

给孩子们教手工

008

 

讲述农作物知识

009

 

讲解植物开花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