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凤华 (中国)


国凤华:50岁时再创业

进入天津市静海县西翟庄镇顺民屯村,占地近千亩的蔬菜基地格外引人注目。连成片的百座蔬菜大棚,几乎囊括了老百姓日常餐桌上所能见到的所有蔬菜。从黄瓜到芹菜,从彩椒到韭菜,从西红柿到胡萝卜,只要你愿意到这里采摘,总会找到自己爱吃的东西。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蔬菜基地,它的种植方式或许是最值得称道的,因为它采用的是当下最受推崇的有机种植模式。也因此,这里成了静海县的首家有机蔬菜基地。

把时光往前推一年,这里还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普通棉田。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是一个名叫国凤华的女人。

 

再创业

国凤华不是农民,在此之前,她几乎没有任何种地的经验。她曾有过一段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不过,那已是她遥远的儿时的记忆。如果不是一个意外,她或许不用像现在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地整天与土地打交道,而是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大邱庄经营着自己的那个商贸公司。

改变源于2008年清明节的一次祭奠。“那年清明我回老家上坟,发现我们村虽然比以前有了一些变化,但整体面貌还是很差。”那次回家,国凤华见到了她的小学同学的父亲,但令她吃惊的是,“他们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目光呆滞地蹲在墙根晒太阳。”

国凤华所说的老家是西翟庄镇下辖的一个叫顺民屯的村子,严格地说,这里并不是她的家,她的家在天津市里,她的父母都是天津市里的工人。在她两岁的时候,也就是1963年,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她的父亲照顾不了她,而把她托付给了仍然居住在顺民屯村的奶奶和姑姑。12岁时,父亲把她接到了城里上学,自此她很少再回到这个村子。

国凤华从小学同学口中得知,这个村子没有支柱产业,农民依然以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为主。年轻一点的人到附近的工厂打工,而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国凤华说,“连工厂都不要他们了”。眼前的景象,触动了国凤华那根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她没有想到,这个离繁华满目的大邱庄只有10公里的村子,会是这样一番模样。国凤华说,当时她就发了誓,要“想法让这里的乡亲们富裕起来”。

此前,国凤华是一个事业小有成就的企业老板,她在大邱庄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商贸公司。而她的公司曾经给山东寿光销售过蔬菜大棚用的钢材。山东寿光是闻名于世界的蔬菜之都,国凤华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这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扣大棚,”国凤华说,“平平常常的人家,一亩地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块钱。”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国凤华把心思放在了土地上,她有一个想法,自己先投资建一个蔬菜基地,然后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到种植大棚蔬菜的行列中来。

你一个从来没有与土地打过交道的人,毫无经验地向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投资,不是自找死路吗?国凤华的决定把不少人吓了一跳,很多人对她的投资行为表示疑惑。而国凤华却做了破釜成舟的心里准备:2008年12月,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成立了天津盛福源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你都快到知名之年了,安安稳稳的日子不过,还瞎折腾个啥?”面对好心人的劝阻,国凤华说她要“再创一次业”。

 

天塌了

国凤华第一次创业是12年前的1998年。

1976年,工人家庭出身的国凤华在她17岁的时候,被分配到了天津市畜产公司绒毛加工厂工作。这是一家有着1000多名职工的老牌国营工厂,如同那时被高度计划着的经济一样,国凤华的人生轨迹也贴着被计划着的烙印。那时的国凤华与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思想单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唯一的梦想就是把本职工作干好,月底多拿一点奖金。

“我记得特清楚,我上班第一个月领了十七块五毛钱的工资。”国凤华说,慢慢地随着工资结构的调整,“到1998年的时候,我的基本工资是100多块,各种津贴加起来,总共有300多。”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显然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好在,国凤华的丈夫也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俩人的工资加在一起,尚能维持这个家庭的正常运转。1985年,国凤华与同样是工人的现在的丈夫结了婚;第三年,他们有了自己的一个女儿。

然而,让国凤华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奢侈的梦想,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破灭了。“头一天我们还在工厂上班,第二天就通知我们下岗不用来了。”国凤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当时我特迷茫,自己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个工厂,结果在我近40岁的时候,被迫自己要到市场上去找饭吃。”

国凤华说,接到下岗通知的那一刻,她觉得天塌了下来。一直到现在,国凤华也没有搞清楚自己下岗的真正原因:“是工厂被兼并了,还是破产了,没有人告诉我们,1000多号人全部回了家。”

知不知道下岗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岗之后怎么办?那时,国凤华的女儿已慢慢长大了,丈夫一个人的工资,要应付一家三口的开销,显然有些捉襟见肘。而物价的疯涨,对国凤华一家来说,更是有了雪上加霜的味道。

没钱的日子毫无疑问是心酸的。那一年春节,国凤华第一次没有给孩子买新衣服。这个细节成了萦绕在她心头挥不掉的痛。还有一件事,让国凤华更受刺激,有一次,她和女儿回家,晚上下了火车,人们围着她问,住不住店。

“如果看你像有钱的人,会问你打不打车,如果看你像没有钱的人,就问你住不住店。”国凤华说,那时交通不方便,要是赶到晚上下火车,没钱的人就先住一晚便宜的旅馆,第二天再坐公交车回家。“有钱的人就直接打车回家了!”

“我女儿当时就哭了,她哭着说,等我长大能赚钱了,给妈妈买好衣服穿!”国凤华说,从那时起,她就发了誓,再不给别人打工,要把自己的名运握在自己手中。”

 

不服输

就这样,国凤华开启了自己自谋生路的人生历程。没有资金,一切就得从零开始。她在姑姑的帮助下来到大邱庄,花2000块钱买了一个冰柜,租了一辆三轮车,在学校附近摆起了油炸羊肉串的摊。本小利薄的油炸羊肉串生意虽然红火热闹,但因为吃住都在姑姑家,给姑姑增加了负担,一个月后,国凤华放弃了油炸羊肉串,改在农村的集市倒腾小孩穿的服装。这,同样没能改变国凤华操劳奔波的命运。

回忆起10多年前的情形,国凤华说,“那种日子真叫个苦呀!”

转机来自下岗之后第五个月,在妹妹的介绍下,国凤华在大邱庄租下了一间只有20平米的简易平房,开了家专营陶瓷洁具的商店。大邱庄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直是全国农村的学习的样板,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标兵。虽然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归于沉寂,但它之前所取得辉煌的成就,还是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依然是众多淘金者向往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国凤华把这比喻成她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一个转折。店铺虽然不属于自己,但毕竟不用向从前那样在外边风餐露宿了。“第一天,卖出去一个洗衣机的抽水管,两块钱。”国凤华看到了希望,“我觉得在这里发展,有门!”

事实很快证明,国凤华进军大邱庄是个正确的选择。到2003年,她已在大邱庄拥有了200多平米的上下层商铺,当初的小商店已发展成了一家商贸公司。而此前,短短五年的租房时间,她曾被迫搬了四次家。

有恒产者有恒心,之后,国凤华的事业慢慢地走上了轨道。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知道,她的成功是用怎样的艰辛换来的。“我租房子那会儿,老鼠这么大的个儿,满地跑!”国凤华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

无论如何,国凤华成功了。

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凤华却选择了不被看好的农业。

在西翟庄镇,国凤华租下了700亩土地;在梁头镇,她租的土地是200亩。自2009年1月开始扣棚以来,在这一年当中,她的蔬菜基地已收获了两茬总计5万公斤蔬菜(包括水果)。由于她首家在静海县采用有机方式种植,她的蔬菜基地甫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光本地多家媒体报道了她,就连境外的新闻机构也闻风而动,对她进行了采访……

“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预计明年(指2010年)秋季就能收回投资。”国凤华说,“我就不服气,谁说投资农业项目没有效益!”

(2010年第1期《农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