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莲 (中国)


永无止境的追求(李桂莲)

文:(时晓明)

 

李桂莲生于1942年陕西省华荫市人。李桂莲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没有工作,是一位家庭妇女,父母供养三个子女上完大学(李桂莲和她一弟一妹),家庭生活比较清贫,但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3个子女自小学习用功,勤奋努力,学习成绩都很好。李桂莲1960年考上原贵州农学院植保园系果蔬艺专业。1964年毕业分配在贵州省农科院工作。从此走上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农业科研之路。

 

1979年,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以粮为纲」的初期。罗甸县是贵州一个边远、落后的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人口占64%,文化落后,特别是农村文盲、半文盲率高。农村妇女文盲更多,地位低下,很少参加开会,当时的罗甸农村是人无厕所、畜无圈,牛、马、羊都是放养在山上,卫生状况很差,群众没有种养习惯,以辣椒、黄豆为菜,更谈不上商品蔬菜生产,农业生产一年就种一季水稻,农民收入很低。经济落后,全县城尽有两家餐馆,一家旅社。交通闭塞,大部分乡(当时是区)不通公路。

 

因地制宜

 

这个时候,李桂莲带着她果菜类蔬菜及季节早熟栽培技术来到罗甸县。她担任罗甸县的蔬菜技术顾问,一步一步的改变了耕作制度。李桂莲利用该地海拨低,冬春气侯温和,具有「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试验、示范、推广果菜类蔬菜及季节早熟栽培技术。她常常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向农民传授科学种菜技术,手把手地培养农村科技二传手。她实施新的耕作制度:如罗甸县、镇宁县、望谟县、册享等县,过去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她建议改变为先种一季早熟蔬菜再种一季水稻,即由一年一熟制变为了一年两熟制,新增加了一季蔬菜收入;并且因蔬菜要多施肥料,又促进了下一季水稻的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因为种蔬菜需肥料多,这样家家户户建起了厕所,修起了圈,牲畜由传统的放养变成了圈子养,改变了农村过去不良的卫生习惯。这样,有机肥多了蔬菜增产又增收。蔬菜生产发展又带动了养殖业发展,猪多肥多蔬菜多,形成了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在李桂莲的努力下,「利用低热地区天然温室优势发展早熟蔬菜和冬果菜」实验项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她的系统研究总结出的果菜类蔬菜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在全省20多个县(市)推广,使广大农民脱贫;她被当地农民亲切的称为「女财神」。

 

12万罗甸农民因为早菜稳定脱贫,全省20多万人通过种早菜走上了致富路。还有大批农民正在通过种植帮秋反季节蔬菜脱贫致富奔小康。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妇女,她们通过种植蔬菜而增加了自信心,通过销售蔬菜而走向市场,提高了她们的能力,也提高了她们的地位。过去,这里的妇女很少出门,现在进城学科学的妇女到处都是,她们相互学习,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大事;这些积极的妇女越来越多。

 

因为建立了大规模的早熟蔬菜基地及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每年3-5月,春淡季节及9-10月秋淡季节大量蔬菜供应市场,也缓解了城市及工矿区蔬菜供应紧张状况,丰富了花色品种,丰富了群众菜篮子。李桂莲的种植推广,取得了很好社会效益。

 

科研与生产的工相结合

 

时间一年年过去了,从正季蔬菜栽培到早熟蔬菜、冬果菜栽培,再到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李桂莲潜心于贵州山区的蔬菜种植科研和技术推广,而她工作的「阵地」也从罗甸、镇宁、关岭等低热地区转移到毕节、龙里等海拔较高的冷凉地区,足迹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产品在蔬菜春淡季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使大批农民脱贫致富。截至2003年幅射、带动全省反季节早菜及冬果菜生产,累计面积约452万亩,累计产量约549万吨,累计产值约46亿元,农民纯收入30多亿元。另外,带动农膜、化肥、农药、菜种等年均销售约3,000万元,又带动饮食、旅馆、交通、运输产业,当年经营额约6,000万元。早熟蔬菜已经成为罗甸、关岭、镇宁、望谟等低热地区县的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1996年李桂莲又提出「利用贵州高海拨地区夏秋气候凉爽,具有『天然空调』的气候优势,发展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科研创意,1998年以来,作为省长基金项目的主持人,李桂莲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发挥天然空调优势建立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的实施上来。

 

年近六旬的她放弃了节假日,三天两头地往大方、威宁、龙里等地的农村跑,到田间地头去传授种植技术,开办技术培训班。几年下来,系统研究总结出了16种蔬菜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如今,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配合下,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面积达12万亩左右,产值约2.5亿元。产品在蔬菜秋淡季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使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李桂莲40年来一直从事蔬菜育种、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她将果、蔬菜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在全省20多个县(市)推广。带动农膜、化肥、农药、菜种、饮食、旅馆、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李桂莲意识到:农业科研必须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2003年全省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产值约3.6亿元。目前已辐射带动全省20多个县(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李桂莲又深深体会到:现在贵州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民收入较低,应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运用科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后记

 

李桂莲常对人说:「看见农民脱贫致富,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农民带来实惠,那种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多年来由于长期蹲点,李桂莲成了农民的良师益友。最让她难忘的是,1987年她不幸遭遇车祸住进了医院。罗甸的4个农民听说了,提着鸡专程来看她。

 

李桂莲现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贵州省科协副主席,省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贵州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从党的「十三大」起,连续4次当选为党代表。为了感谢李桂莲多年来为地区经济作出的贡献,1995年,安顺地区行署重奖她2万元,而她把钱全部捐给了她的母校安顺八小;1996年,她又将罗甸县奖给她的5,000元捐给了罗甸县「希望工程」;每年的补助她也全部捐给了乡里的小学。

 

李桂莲一生情系农民、农业、农村,她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她勇于开拓、创新,她敢于战胜困难,她的成果是显著的、巨大的。

 

 

 

 

 

 

 

 

 

 

引文

 

看见农民脱贫致富,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农民带来实惠,那种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李桂莲意识到:农业科研必须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看见农民脱贫致富,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农民带来实惠,那种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这篇文章同时有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