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阿姨 (中国)


鞋是家的牵挂

 

高阿姨是我们采访的第三位做鞋妇女。她曾患小儿麻痹症,父亲因为女儿得了这个病而操劳万千,以期望女儿能够康复,虽然病情有了转机,但并没有治愈,走路的时候右腿仍有些畸形。

阿姨的兄弟姐妹多,她是家里的老大,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做鞋,当时只有她和二妹学做绣花鞋,再小一些弟弟妹妹妹妹就外出打工挣钱。作为老大,她过早的就辍学在家,除了做农活和家务,闲暇之时都是在一针一线的做鞋子,给弟弟妹妹们穿,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一做就是几十年,几乎家里所有人都穿她做的鞋。

做鞋是个慢活,需要很多道工序。阿姨最擅长的是做鞋底子,她给我们详细讲了做千层底的步骤。第一步是袼褙子,把棉布平铺好,在一面抹上浆糊,然后将好几层棉布粘到一起,再花大概一天的时间晒干。第二天把粘好晒干的棉布照着鞋样子裁剪好,这样褙子就袼好了。之后就是纳鞋底了,每一针都必须拉紧,一只千层底大概需要700到800针。弟弟们脚都比较大,这样得在鞋上穿上千余针。

阿姨说最有劲儿的时候两天只能做四个初期的鞋底子,第一天抹浆糊、再晒干,第二天把一层一层的布摞到一起,一般摞三到四层,在量好尺寸,裁剪,填充布料。纳鞋底就更费劲了,一天不干别的事也就能纳完一只鞋底,因为鞋底很厚、很硬,用来纳鞋底的也是用的直径差不多一毫米的很粗的针,要不然会很容易折断,然而针越粗,扎起来就越费劲,纳完一支千层底手里都磨出很多血泡,手臂甚至会酸痛到失去知觉。成年累月地做,手已不再光滑,再加上经常干农活,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但现在王老村里面纳千层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近乎没有。原因就在于一种泡沫塑料鞋底子取代了纯手工制作的千层底。这种鞋底子很轻还能防水,而且很便宜。用这种鞋底子做鞋一天就能做好完整的一双鞋(连上做鞋面的时间)。阿姨给我们看了她给儿子女儿们做的鞋,有单鞋有棉鞋,泡沫塑料鞋底是在集市上买的,鞋帮子是自己一针一线做的。平常在集市上买的鞋子多是把鞋帮子直接粘在鞋底上的,相比之下,阿姨自己做鞋是用针线把鞋帮子缝在泡沫塑料鞋底上的,即使鞋底磨烂了都不会出现掉鞋底的情况。

 

但用泡沫塑料鞋底取代千层底也存在问题,一是不环保,千层底的材料只有棉布和浆糊,穿烂了扔掉不会对大自然照成任何污染;而废弃的泡沫塑料鞋底必定是会带来白色污染的。二是不吸汗,因为用来做千层底的布都是棉布,脚上出了一点汗就能被鞋底吸收,这样汗水不会堆积,能使鞋子长时间保持干爽;而泡沫塑料底子做的鞋就不具有这个功能了,脚一出汗,汗水就会停留在脚底,这样时间穿长了就会有脚臭,最难受的是味道还不容易在洗脚时洗掉。三是不耐磨,一般泡沫塑料底的鞋穿两三个月就会被磨坏;而传统的千层底因为是一针一线纳出来的,特别结实,钉子都扎不进去,穿一两年都没问题。

但在王老村的做鞋妇女们看来,泡沫塑料鞋底的所有这些缺点,都没有千层底做起来极其耗费人力这一个缺点严重,现在高二婶子都抛弃了传统的千层底工艺,转而使用工业化生产的泡沫塑料鞋底,而会这门传统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或许就会在阿姨这代人这里止步,阿姨告诉我们他女儿(22岁)是连针都不会拿,更不用说纳千层底了。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来说不可谓是一个噩耗。

因为平时不经常做布鞋了,儿子女儿以及丈夫都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在家里除了农忙,也做了一些别的事情,为工厂叠金元宝(当地妇女普遍从事的一种副业)来赚取一点手工费,但这样的手工费却实在低的可怜,一摞有1600张,得花一天的时间才能叠好一摞,手工费只有50元。

阿姨还说,他还是很希望丈夫以及孩子们能穿着她做的鞋子打工的,鞋子很舒服,重要的是,那更是家里的牵挂。

撰写:陈思宇

 

 

泡沫塑料底绣花鞋

im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