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中国)


「小巷总理」无悔的追求(李军)

文:(尔密)

 Lijun's photo4 Lijun's photo6

 

「你这个『小巷总理』比我还风光嘛!你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代表党和人民感谢你!」

朱镕基

 

「小巷总理」──

 

这位被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誉为「小巷总理」的人,是沈阳市大东区万泉街道永丰社区的主任李军。全国有多少万个社区,就有多少万个社区主任,就有多少万个「小巷总理」。为什么李军独领风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悟道是在任何情况下心胸宽广的活着。」我对她的采访,实际上是一次悟道。

 

走进永丰社区,一眼望去,新粉饰的住宅楼。这种楼群,比比皆是,司空见惯。我们脚下的柏油马路,也不算新鲜。但,有人告诉我,我脚下的街道,眼前的楼群,6年前还是一片破旧不堪的棚户区。泥泞的土路垃圾成堆,随便一阵风,就会飘起一群无家可归的破旧纸屑和塑料口袋的残骸。破损的马路龇牙咧嘴坎坎坷坷,下水道说堵就堵,堵得一口水也不能吞咽,随便一阵雨,就会出现泥泞和积水。老舍先生形容解放前的龙须沟说,下雨是墨盒子,刮风是香炉。用在这,不算夸张。

 

谁愿意在这地方住啊?只要有半点能耐,就要想办法离开,流着无奈的眼泪离开,离开这穷得叮当响,致富没有路的鬼地方。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离开,上哪?祖宗留下的土窝窝,怎肯轻易放弃?鸟儿不忘它的故枝老巢,鱼儿总要恋着童年的小河小溪,1,300余户永丰巷的老居民,还是如期回迁了。还有几百户居民,随着商品房的开放,也住进了永丰。这就是永丰社区的群众基础,也就是社区干部的上帝。「上帝」有「三多」:「下岗的多,贫困户多,残疾人多。」整个社区7,00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就有600多,低报对象240余人。改变这些人的生存环境,提高这些人的生活质量,是6年前,李军走马上任的时候立下的誓言,是李军退休以后再次寻找她人生价值的生活目标。李军,她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三头六臂?手眼通天?在商海浊浪把每个人的物欲都翻动到空前绝后高涨的时候,她坚守着少女时代的单纯与信仰,用青年时代燃烧不尽的激情,打造年过半百后的一片精神与理想的平台。我决心走近她,走进她的广袤深邃的内心世界。

 

李军196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是由一名营业员逐步走上处级领导岗位的。1979年,从她入党的那天起,她就下定决心:「我是党的人,就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在岗期间,她牢记党的教诲,时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她的各项工作任务,多次荣获省、市、区的荣誉称号;连续4届当选为区人大代表,两届区人大常委,2003年光荣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她又是一个3次大难不死的人。一次1976年车祸,她在无轨电车轮胎下被拖出去11米远,造成左足开放性骨折,伸趾肌腱、足背动脉断裂的终身残疾。一次是1992年末的结肠癌,肠子截去一尺半。还有一次是在2003年6月份脑出血,经抢救,现已康复。因此,她认为她的生命是党给的,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她的三次死里逃生。也就更没有她的今天。她相信一个人的生命之花,只有奉献于为党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才会永远蓬蓬勃勃的开放。

 

艰辛跋涉拓新途

 

1999年3月,为了加速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她积极响应区委号召,提前二年从区科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冷静思考自己的一生,总感到党和人民给予她的太多太多,而她对党、对社会贡献太少,她觉得她的工作还没干完,也没干够。她虽然退休了,但不能忘了党的恩情,离岗不能离党,退休不能褪色。当时好多同志找到她,又打电话的,又到家谈的,又要和她一起搞项目开发的;有要与她合作,让技术转变成巨资的;还有的不用她上班,光出点子就给钱的;当然也有请她到居委会的。她左思右想,从自身的成长和工作经历考虑,毅然选择并下定了竞聘社区主任的决心,心甘情愿地争当居民百姓的领头雁,愿用她的余热来回报社会,奉献给她居住的永丰社区的父老乡亲。

 

决心归决心,现实工作给了她一个严峻的考验:她面对的社区是由原来4个居委会合并的,以产业工人和动、回迁的普通居民为主体的棚户区改造的老居民区。居民构成复杂,道德水准、生活水平不一,需求差异很大,存在着下岗的多,困难户多,残疾人多,遗留问题多,热点问题多。如马路损坏,垃圾成堆,房子漏,下水堵,暖气冰凉造成管道冻裂、跑水、挨淹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人们形容社区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臭,赚钱没出路,好人不爱住」。从委员会自身工作看,既没有办公用房,也没有基础资料,委员会的干部全是新上来的,就一个老人,因此业务生,手头儿慢,包括她本人,要进入角色还要有个过程,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尤其是有的个别居民不理解她们,把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都发泄到她们身上,把她们当成了「出气筒」,有管她叫妈的,「妈呀,下岗了没有饭吃你管不管」,有骂娘的,有把她们修路说成「整景」的,又要砸居委会的,还有祸害人的(往居委会门锁塞牙签、火柴棍的)此情此景使人心寒。因此,要当好这个居民百姓的头,实在是难上加难,怎么办?好心的人都劝她别干了,放着自己家的太平日子不过,何必要自讨苦吃呢!实事求是的讲,从她们家看,可以说是孩子省心、丈夫温心、生活舒心,没有什么愁事。满可以不去干这种最没有职、最没有权、最没有钱的苦差事。但她想,她能活到今天,全是党的恩情、社会哺育的结果,在社区成立大会上领导的鼓励与希望,居民们给她投上信任票的情景,老居委会主任的楷模,白秀彬、杨桂玉老大姐扶危济困,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总是浮现在她的眼前。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不但没有退缩,更没有推脱的理由。她下定决心,决不能动摇自己的选择,决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一定要把这付担子挑起来,从开创从零开始的新事业上迈出第一步。她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她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直到成功。用自己的光和热,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李军知道,居民反映的问题,是现实的。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老百姓是水,领导干部是船,水可以载船行舟,也可以把船淹没。社区不是一级政府,主任不是政府官员,李军给自己定位:你是群众的头,不是政府的腿。群众的头,连结着群众的心、群众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李军的身边还有一伙人,这伙人来自方方面面,干什么的都有。但都有一颗热爱社区的心和为社区广大居民忠诚服务的雄心大志。在工作中,李军坚持四个原则:「以人为本、不等不靠、共建共筑、敢为人先」。做到四靠:一靠党和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二靠为居民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三靠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教育群众;四靠塑造和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群众。从改变社区面貌入手,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精神,凭着一颗妈妈的心,一张婆婆的嘴和跑不断的两条腿,不管严寒酷暑,不厌其烦,一次一次走访驻社区单位;一次一次协调各方面有关部门,感动了这些单位的领导,增强了「社区是我家,情系你我他,建设靠大家」的社区理念,从而达到了认识社区、支持社区、建设社区的目的。她的工作方法是,到哪去专找一把手,工作谈不透不撒手,社区理念谈不清,人家听不明白不能放他走,直到表了态,下了决心达到敲钟问响的程度才罢休。从而先后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550多万的资助。550多万元是什么概念,她们计算过,就是说:假如李军每月的工薪是1,000元,她需要500多年不吃不喝,才能攒足这500万,这是个天文数字啊!李军她们太敢想了,太敢做了。但如果你看见过去尘土飞扬的永丰巷真的变成了花园小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你也许会查遍辞海找寻选择最美的词藻语言刻在这历史的丰碑上。她说干就干,解决了办公用房,购置了办公桌椅,配备了686微机、喷墨式打印机,投影仪、摄影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化电教设备。整个小区道路5,595平方米,铺彩砖2,796平方米,修建了5个大门,安装了有线广播,两处灯饰阅报栏,6盏路灯和18栋楼道安装了亮化灯。3处共30米长的科普画廊,3,750平方米的绿化带,新栽「龙爪槐」等乔木近千棵,水腊绿篱、宿根花卉近万株;改建了一个11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600平方米的多功能办事大厅,新建三处5,000平方米31件健身器材的室外体育休闲活动广场,今年为了建和谐社区又筹集资金20余万元启动了地下车库,将地面上原有的3个破旧自行车棚,全部拆除改建了绿地,对小区内17栋楼的楼道重新粉刷、刮大白和外墙粉饰,小区道路和楼体亮化也正在进行中……。她还协调供暖公司、自来水公司为进一步改善居民冬季供暖条件,将多年细管线改成粗管线,将原来的旧水表全部更换新水表,变二次加压水为电脑控制的循环水,让老百姓喝上了放心水。通过共筑共建,资源共享,在6年多的时间里,现已建起电教室、阅览室、警务室、活动室;建立了先进的卫生医疗站,生活求助站,法律咨询站,便民服务站;建立了社区党校、文明市民学校、家庭美德建设学校、经营文化学校,她们还与沈阳大学、沈空训练大队联合创办了以「全面、全员、全程」为特点的永丰社区学院,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满足了社区居民求知、求学的愿望,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社区功能,彻底改变了永丰社区的面貌。使一个旧小区一跃成为省文明小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心牵百姓  性系千家

 

6年多来,李军把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她们社区下岗职工多,困难户多的实际,积极带领社区一班人,坚持把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作为社区的重要工作,提高到民心工程、党心工程、稳定工程的高度来认识,力求做细、做好、做实,使社区内低于最低保障标准的109户241人及时得到了生活保障,使失业下岗人员中有再就业要求的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其中她们自身创办的社区服务网点就安置了91人。特别是每当年节,当她们身背肩扛地把近万斤米、面、油分送给社区特困户、伤残军人家中,换来了居民百姓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的时候,她们打心眼里高兴。但她毕竟是年近60岁的人了,不服老不行,2005年五一前夕,天下着雨,她们刚刚把困难户的米面送完,听说残疾人洪文秀生病了,她和班子成员前去看望途中,不听使唤的脚踩空了,一头摔倒在泥水中,大伙连拉带拽才把她扶起来,一身衣服全是泥水,来到洪文秀家感动了他们全家,他们虽然智残,但心不残,只要社区有义务劳动,都积极的参加。

 

社区特困户白友盛患上了恶性细胞肿瘤,手术费需要1万多元,这个数目对每月只靠政府救济的他来说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她和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在社区党员和群众中开展了「救助白友盛」的行动,在她们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社区有400多人参加了救助队伍,他们当中有年已八旬的老人,有手捧储蓄罐的4岁儿童,有不曾相识的过路人,有驻社区单位的职工,也有靠政府补贴的困难户,仅一天时间,捐款就达7,180元,从而延缓了白友盛的生命,充分体现了「社区是我家,情系你我他」的伟大情怀!

 

待业青年夏万成系沈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父亲又因车祸造成全身胸部以下高位截瘫,母亲脑出血,肢体活动受限,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为了生存,他和他的女朋友来到社区想开办个复印社,李军知道他的困境后,和班子成员一起从房屋到办执照,帮助他开展了业务,还作为证婚人帮助他操办了婚事,温暖了他对生活已失去了激情的冰冷的心,他的父亲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是你们社区救了我的孩子,也救了我们全家,就为这,再难我也要争取多活几年,让孩子好好干,来回报社会。」现在小夏焕发了青春,成为社区团支部书记,被评为市再就业标兵,于2003年「七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夏的入党在社区居民中、个体业户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现在要求入党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又有两名同志先后入党。

 

社区居民王学奎一度思想消沉,情绪低落,认为退休了没有什么用了,在家眯着就得了。李军知道后多次找他谈心,用社区的人,社区的事,社区的变化启发他,激励他一定要搞好心理调试,迎接人生第二个春天。只要社区有活动,就动员他参加,使他非常感动。他再也不愿沉默了,他把怀揣了几个月的党组织关系主动交给了党委,并发自肺腑的写了一首「回家有感」的诗:「社区党委是我家,相见恨晚方识她,感慨万千掏一句,扑进家门叫声妈。党是母亲谁不晓,你不叫妈你叫啥,豪言壮语不曾有,惊天动地咱更差,愿做慈母有心儿,党让干啥就干啥。」现在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主动帮助社区写板报、扫雪、扫楼道、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样样走在前,他还主动承担了有李军主编的25万字的《永丰社区工作简编》一书的校对任务。他写的关于「挽救白友盛生命」的演讲稿,受到广大居民特别是区委书记的称赞。

 

社区70号楼居民郝向阳家半夜失火,家里烧的一干二净,女主人长期在外地经商,男主人吓傻了,干躺着不起来,儿子也不知道应该干点啥,李军听到信以后,立即和班子成员一起前去探望,不但帮助协调因救火给邻里之间造成的损失,还亲自动手帮助清理灰烬,同时也把党员和群众带动起来了,他们纷纷捐款购买锅、碗、瓢、盆、米、面、粮、油等,帮助他暂时度过了难关。这充分体现了「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浓浓亲情,使他家非常感动,还给社区送来了表扬信。这次海啸发生后,她家主动到社区捐款,她说:「我家最困难的时候,社区帮助了我,这回印度洋地区发生了灾难,我也要尽一点微薄之力,献上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来回报社区对他的关怀」。

 

中捷友谊厂下岗女工季萍,几次到社区吵着闹着要离婚,硬说他爱人窝囊,没有能耐没本事,几经调解无效,到底离了婚。事后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谁叫门也不开,又因为自己娘家妈改嫁,她恨得咬牙切齿,断绝了母女之情。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李军多次到她家跟她谈心,有时一谈谈到下半夜。在交谈中发现她心中迷恋在工厂期间的一位领导,她母亲每月支助她的300元生活费,她却认为是意中情人暗中相助。经过多次交谈发现她是患上了心理障碍症,及时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治疗,现已康复。现在不但母女相认了,她还积极参加了社区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她妈逢人就说,是社区救了她的孩子,今后一定以实际行动支持社区工作。现在社区一有什么事、有什么活动,她们娘俩都积极参加。

 

社区居民戴雅清,一天来到社区找李军打听办离婚的事情,原来是因为老人房产继承的事与兄弟之间闹起了纠纷,而导致要离婚,李军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开导她,帮她学习继承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能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使她心里开了窍,现在小两口和好如初,并主动放弃了二胎生育指标。类似这种情况,经过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先后挽救了6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其中,居民段宝俊离婚已婚6年的媳妇又回家门,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这件事,在社区里已成为广为传颂的佳话。

 

为党分忧 为民解愁

 

祥发二期供暖问题,是几年来社区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过去是油炉供暖,费用高,效果差,室内温度只有7-8度,白天在室内都要盖棉被,有的居民发高烧住进了医院,甚至有的居民搬走了。居民上访,堵路,砸锅炉房等过激行为频频发生。李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找专家咨询,找明白人打听。结果什么招法都不行,只有挂热网。可是要改油炉为热网,谈何容易,不但要改变原供暖单位的隶属关系(447户居民全部重新签订供暖合同),还需要一大笔资金,不是几万、几十万能解决的问题。她利用人民代表的身份,多次向市长、区长写信求援,给2211、市区供暖办打电话,不止一次地找供暖单位商量,但资金问题,始终没有着落。怎么办?她想,要解决这道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难题,必须让每个受益者自己承担一部分改造费用,才好向别人伸手求助。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社区党委的一把手,必须挺身而出,替民做主,做群众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于是她大胆提出在居民中筹资50万元,作为工程改造费用的补贴。她的大胆设想得到了区人大和区长的重视和支持,几经研究确定,采取「自己拿点、政府补贴点、供暖单位让点」的办法,由油炉改为热网供暖。可方案的确定,离供暖时间只有2个月,她必须在这期间,将她们自己在居民中应缴纳的钱筹集上来。可是居民反映是强烈,一到动真格的,就不想掏钱了,说咸道淡,理由一大堆,就是不交钱。有的认为不合理,有的认为是白交钱,这是个马希尔计划[1],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月下来,光打电话就花了299元。到后来是叫门不开、电话不接,再不就推脱大人不在家。说实话,她自己心里也没底。怎么办?她首先在社区党委会上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咬住青山不放松,要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办成!她们连续召开党员、居民组长会议,发动党员、骨干,包楼包户,一次、二次……有时入户动员到晚上11点多钟。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先后筹集上来30多万元。没达到50万,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供暖单位。供暖单位被她们的工作态度和韧劲感动了,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昼夜施工,新建成了一个换热站,全部检修了破损的管线,11月10日正式开拴。当区人大主任和二热的经理共同拧开开拴阀门的那一刻,老百姓奔走相告,自发地燃放起「违规」的鞭炮,敲锣打鼓地给社区送来了「心牵百姓寒,情系千家暖」的锦旗。看着老百姓那股高兴的劲儿,李军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这是激动的泪、饱尝酸甜苦辣的泪。从而开创了由社区委员会与供暖单位签订供暖合同的先河。现在的室内温度达到20度以上,老百姓说,这么些年,头一回儿住上这么暖和的屋子。

 

祥发三期423户居民住上新房已经4年了,但煤气迟迟没有开拴。由于开发单位的工程款不到位,施工单位没有积极性,给开拴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她通过给省、市领导写信,多次与开发单位和煤气公司协商,在市、区建委的督促下于2001年8月份开始动工,在动工的过程中,由于有的居民进住装修时把主管线给封在了天棚里,给工程进度带来了困难,她和班子成员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使423户居民一户不落地全部开拴,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2005年12月底,在她多次登门拜访督促下,又解决了久托7年的423户动迁费25万元,老百姓拿着钱高兴地说:「这回可以过个顺心的年了」。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几年来,李军同志坚持用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几乎走遍了全市高标准社区,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参观,考察别的社区的好经验,指导本社区的工作。开创了新模式和新经验,在工作方式上,她力求做到「四个到位」,即党的工作要定位──领导核心;社区工作要复位──群众自治;全面工作要升位──争当全市的排头兵;为人民服务要到位──做到「八到家」既新婚喜事祝贺到家、办理丧事慰问到家、家庭纠纷调解到家、有病住院看望到家、新迁居民走访到家、两劳人员帮教到家、生活保障发放到家、下岗待业安置到家。在工作的作风上力求民主、扎实,从不计较工作时间的长短,可以说没有星期天,也从来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社区内所有的重要材料、资料,包括在省、市、区介绍经验的材料以及各种会议的讲话材料等十多万字,还有各种宣传版面的设计,由她主编的《永丰社区工作简编》一书近25万字,全拿到家里来写,而且几乎全部是用夜间完成的。家里成了她的第二办公室。为了社区工作,家中米饭焖糊过,炖的排骨烧焦过、水龙头忘记关闭发水过。人们都称她是锁头将军,手里的钥匙好几十把:有社区大门的,有报廊的,有单元门栋的。因为她家离社区委员会最近,所以,居民中结婚的、离婚的、出殡的、生小孩的、打证明开介绍信的,一有事全都喊她,根本没有时间概念。就为这,女儿心疼、儿子不理解、丈夫常抱怨:「忙了一辈子,从来不管家,本以为退下来能借点光,结果比上班还忙,而且是没早没晚,没年没节,没完没了,做好了饭都不回来吃,身体还有病,能吃得消吗?在外边逞能,回家耍熊,晚上自己不睡觉,还影响别人,谁能受得了……。」她非常理解儿子、女儿、丈夫的心情,特别是当她看到自己的女儿每天忙于学习、事业、家庭、孩子的弱小身影,在她自己有病时,一个人在医院打滴流却舍不得告诉她,小外孙女在幼儿园有时没人接,她却帮不上一把的时候,她从内心感到愧对她的子女、家庭。她觉得做人母、为人妻,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她没有尽到一个家庭主妇的责任,好在她与丈夫35年的共同生活已经是水乳交融,当他和她的孩子们真正了解她的思想以后,他们又很谅解她、支持她,使她非常欣慰。说老实话,有时她也确实感到很累,一天忙到晚,回到家腰酸、腿麻、脚肿,全身就象散了架子似的针扎一般疼痛。但是,当她看到永丰社区的变化,看到老百姓对她满意的笑脸,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因为她找到了回报社会的机会,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空间,她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思想在社区这个大舞台上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几年来,她所在的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省文明小区、省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社区标兵单位、省先进党委、省先进妇代会、省模范退委会、市红旗社区党组织、市高标准示范社区等各种荣誉称号79项。代表省、市、区接受了全国各地来访(包括国际友人)380多批,4,000多人次,并光荣地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民盟中央名誉主席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等国家领导人汇报了永丰社区的工作。接待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向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危、顾秀莲、蒋正华以及国家民政部、全国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国家计生委、中国科协、团中央等领导的视察和英国副首相兼内阁首席大臣约翰·普雷斯科特的来访。她本人也荣获了全国优秀社区干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三把红旗手、市劳动模范、市社区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她感到很幸福,也很充实,特别是每当她想到她这个小小的社区主任,能和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汇报工作,握过手,这真是她一生的幸福。必将在她生命的长河中留下永久的、甜蜜的、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也必将激励着她与时俱进,再创佳绩,她深知成绩的取得是党组织上的帮助教育,是她们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社会上有关部门和居民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的结果。在这里,她真诚地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过永丰社区的所有领导、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说实话,没有你们的鼎立相助,李军浑身都是铁也捻不出几根针啊!」她愿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题写书名,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文信同志作序,由她主编的35万字的《社区工作的实践》一书和永丰社区画册──温馨的港湾,幸福的家园,奉献给社区工作者。她知道社区工作刚刚开始,她的工作与党组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她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她要向孔繁森那样,做一颗革命的火种,点燃广大党员的心灵,为了永丰社区美好的明天,她愿做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继续耕耘在永丰社区这片沃土上。面对各级组织、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和鞭策,面对社区百姓的企盼和希望,她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她的全部真情一腔热血,奉献给党、奉献给她所热爱的永丰社区的父老乡亲。

 

2005年6月29日,李军和她的「永丰社区」成了中国人的骄傲—–在由瑞士和平基金会全力支持的「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联会」组织的提名行动中,她被提名为候选人之一。而「联会」之所以选中李军,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方面鉴于她长期以来对社区工作的热爱与付出,并且又确实是来自于基层的干部,最终才做出推荐的,不想一荐成功。「中国的一位社区干部—–小巷总理和其它99位妇女一同角逐诺贝尔和平奖,无论成功与否,她都将成为我国在此方面迈出脚步的第一人。李军的诺贝尔芝绿,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世界对中国居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一位社会学家如是说。

 

有人说:「做你自己的,是你能给别人最好的建议。」李军的创业史,李军事业的成功,是对逆境中奋斗着的人们最大的鼓舞,最好的建议。现在,她虽然已是60岁的老人,却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和昂扬向上的斗志,为构建和谐社区而奔波、而努力。她认为,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窗口,把握了社区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社会,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包含了社会的基本信息、社会的生活需求、利益关系、群体矛盾、阶层结构和运行逻辑等在社区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因此,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我们相信,在李军同志的带领下,一个安宁稳定、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就在眼前。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引文

以人为本、不等不靠、共建共筑、敢为人先。

 

「社区是我家,情系你我他,建设靠大家」的社区理念。她的工作方法是,到哪去专找一把手,工作谈不透不撒手,社区理念谈不清,人家听不明白不能放他走。

 

 

[1] 马希尔是埃及外长,希望以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解决以巴危机,在中东实现「真正的和平」。

这篇文章同时有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