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花(中国)


 

1

吴梅花:能为家乡的事业出力才是最大的荣耀

转载自 “爱故乡”计划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推荐人及作者 :

        李宗汉 江西崇义上堡中学(退休)  

推荐理由:

因为经常联系、交流,又通过多方面的探访,对她的情况很熟悉。我认为她那份敬业、无私、肯为社会和家乡作贡献的精神,我本人和她家乡聂都的群众、干部都很受感动。像这样的人和事应该得到赞许和表彰,应该介绍出去。这不是为她得到名和利,而是让更多的人去学习那种精神和思想境界。

期望通过她,使那些只顾个人不顾大家,只顾为个人谋利益而不愿为家乡作贡献的人有所教育和启发。

2
 2015.12 深入罗汉岩溶洞内探寻八大山人的题壁诗

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2008年她在聂都乡文化站任站长兼任聂都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文化站当今在群众心目中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她的努力带动下重新起死回生,重新成为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文化传播的集聚地。短短的两三年,她在这个小山村里挖掘出了好几个频临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比如,《竹洞畲族原生态山歌》,他是盛行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竹洞畲族村的民间歌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感情而传唱的歌谣。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话兼粤语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句押韵;用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调,唱时往往即兴即情,脱口而出,情缠意绵;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千百年来,竹洞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心。畲族的生存环境、人文环境使竹洞畲族山歌具有独特的情调与韵味。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新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了外出务工,剩余留守在家的小孩,那些上了年纪的,原先的山歌爱好者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他们疲于应付生活生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放开喉咙高喊几句了。更主要的是,按照当地传统的习惯习俗,山歌,只能在野外唱,若是在家里唱,会遭到亲友族人的谴骂,在一部分年长的人的思想意识里,山歌有不务正业、损伤风败俗之嫌的东西,不应在正常的场合出现。基于种种这些情况,山歌渐渐被人所遗忘,唱山歌,懂山歌的人年纪渐渐步入衰老,山歌频临失传。为了抢救这一富有民族特色风采的歌谣,吴梅花随同县文化馆等部门相关同志,一次次不辞辛劳,奔走于竹洞的村村寨寨,寻找一个个富有丰富经验的山歌爱好者,通过采访,录音,记录,拍摄等手法,历经上十年时间,收集整理了千余首山歌,并同时开展多场形式多样的民族风情等表演活动,充分展示竹洞山歌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山歌,认知山歌,传唱山歌。2012年《竹洞畲族原生态山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并应邀代表赣州市参加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荣获山歌对唱一等奖。

      ​《舞春牛》是盛行在聂都一带的客家民俗灯彩,在聂都这方古老的土地上延续了千百年历史,为聂都的新春增添了无数个热闹、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惜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产生活的轴心是围绕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文明文化的发展。为了挖掘和传承该项民俗灯彩活动,吴梅花奔走于聂都、龙西、莲塘、沉井等村,寻访民间文艺骨干,收集信息,采集活动材料,落实编织、表演人员,采写歌词,歌剧,通过摄影摄像和录音,将原始的第一手资料采集整理到位,然后利用春节和县里组织的团拜会等平台,充分的将该项活动展现给全县人民,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赞扬。2011年冬,聂都舞春牛活动还被编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土》栏目《客家人的大日子》专题节目中,2012年,又还代表江西省到澳门参加由文化部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联合举办的内地民俗展,为我省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光彩,为崇义的民俗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还有个灯彩节目叫做“五马花”。它是一个以西汉元帝时的宫人王昭君出塞和番这一故事为题材,以演唱和对话的形式,表演“明妃”王昭君从出宫到和亲的灯彩节目,盛行在聂都的莲塘村磨形有上百年的演唱历史,成为我县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加与保护和扶持,但是,由于该项活动第三代传承人吴国宦年近八旬,只有他才掌握了全套《五马花灯》制作方法和表演动作。为抢救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梅花放弃了多个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深入每家每户,宣传发动全组男女老少,引导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该项活动,同时吴梅花还积极向文化主管部门争取专项扶持资金,为活动的协调倾注了心血。同时放弃了整个春节假期来着手筹办该项活动,深得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灯彩的挖掘和传承,不仅丰富了民间文化,而且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用相机记录灾情

照相是她的一项工作。在别人看来,那是很轻松,很好玩的工作。其实不然,这份工作有太多的艰难。

2009年7月3日,聂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强降暴雨,降雨量达539毫米。她主动带上相机曾随县林业消防官兵赶赴洪灾最为严重的龙西村。她是这支抢险的唯一一个女性,几天来愣是没有掉过一次队。一路上山体坍塌、淤泥埋膝,浑水掩没路面,她背着摄像器材,深一脚浅一脚,迈沟坎,趟溪流,一路拍摄。用相机记录了河水猛涨、山体滑坡、河堤崩缺、房屋倒塌的惨状;记录了领导指导抗洪救灾和慰问群众的身影;记录了全乡人民灾后重建的英姿;记录了党员干部、社会各界无私援助灾区的感人场景,无畏、坚强的精神。

一个多月她跑遍了抗洪救灾的每一个场地,白天步行奔波在四个重灾区采拍新闻,晚上加班加点进行整理,赶写稿件,不少材料是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的情况和场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了解灾情,作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怀着对家乡的厚爱,作为聂都人,吴梅花在不畏困难艰险,有时要冒着危险用相机和笔记录点点滴滴。可以说,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她。

3
这片土地曾留下吴梅花无数次脚印

这片土地留下她无数脚印

聂都位于崇义西南边陲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据《山海经》记载:“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入澎泽西”,聂都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级章江源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政府决定开发旅游业,把相当的责任交付给她。她没有推辞,为了家乡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几十年坚持不懈,利用业余时间走村上户,访老者,寻古迹,出入党史办、县志办等文化单位,搜集了自古至今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资料,拍摄了大量的家乡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视频和图片。写了大量有关聂都人文、景观的文章,向外界推介聂都,提升聂都文化旅游品位,为聂都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尽了大努力,可以说,她为奠定聂都旅游基础付出了汗水和艰辛。

十多年来,吴梅花积累了聂都从古至今以来各方面的资料,近年又通过“风景名胜区”的窗口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游客义务传播聂都的历史文化。

她擅长民俗、纪实、新闻摄影、书法和散文游记。在艺术领域里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县比赛中入选和获奖,文学作品多次被省、市、县刊物采用。比如她的书法作品入选了《全国当代青年书法展》、《当代青年硬笔书法展》等,摄影作品《相亲相爱一辈子》、《紧急撤离》曾两届入闱《全国寿星杯摄影艺术大赛》。目前,她是县书法家、摄影家协会、客家联谊会和楹联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终身会员。

可贵的是,为了家乡的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她利用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采集的文字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家乡义务编写了一本《神奇洞府  绿色聂都》旅游宣传小册子,得到社会各级的高度评价。她没有对这些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认为她做了工作,为家乡做了事,能为家乡的事业出力才是最大的荣耀。

2010.4.7向全国书画名家介绍聂都的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