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九玲(中国)


3

建立一个在城市与现实与未来之绿色方舟

文/ 李彦岩   推荐人/ 周立

梅红伟苗九玲夫妇在家乡建立的“绿色方舟”共生社区,如嘈杂世界中的一个桃花源,携老扶幼,帮残助弱,无论是被遗弃的少年和老人,还是自闭残疾的年轻人,在这个共生大家庭里,他们不再是被抛弃和忽视的陌生人,而是被爱和包容精心呵护的家人。

放弃城市打拼的一切,返乡,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从2000年萌生返乡的想法,之后在家乡与城市间来来回回,最终2009年,他们彻底地回到家乡,一起建设这个有些特殊的“家”,把曾经荒芜的半山坡一砖一瓦地建设成现在WiFi全覆盖、有乡村图书馆、有电影厅、有烘焙炉、能洁净处理生活垃圾、能立体循环雨水灌溉用水与生活用水的永续社区。文章接下来,将会介绍夫妇二人在建设绿色方舟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进行的探索,思考当下返乡青年与故乡的连接,以期对其他返乡青年以及想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有所启发。

1

在返之前——城市生活是一段给夫妇二人“赋能”的经历

夫妇二人于1997年相识于深圳,当时二人刚刚从家乡来到城市里打拼,除了平时工作,业余时间都在一家公益机构做义工,在做义工期间二人相识相爱,并与1999年结婚。在深圳,他们接触到了香港的公益机构,这些机构以帮助弱势群体为主要工作,在原来的家乡,这样的工作和机构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善良的二人马上被吸引了,梅红伟因此辞去了原来在表厂的工作,成为全职义工,苗九玲则一直在该机构中做义工。当时做义工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刚来深圳的打工者找栖身之地、帮忙寻找合适的工作,也去帮助流落在深圳街头的边缘少年、吸毒少年,陪伴他们、给他们温暖、帮助他们戒毒。

丈夫梅红伟是个求知欲很旺盛的人,精力充沛,在工作之余去深圳夜校学习过酒店管理、摄影、吉他弹奏等技能,曾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当过客房部经理,但梅红伟志不在此,在赚了钱能够支持生活后,就又开始全职义工生活。妻子苗九玲是个温柔恬淡的人,她和丈夫志同道合,总是能给后来陆续结识的边缘人群们以温暖的安慰和陪伴,在这些过程中,她极大地拓展了视野和人脉范围,这为之后帮助更多人提供了很大助力。在做义工的过程中,他们接纳了很多无助的人们,包括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孤儿和精神有疾病的人,为了共同生活下去,只能用“共生”的方式,共同收入共同支出,共同生活。有时,苗九玲和共同生活的女人们通过做手工、义卖、蒸馒头、卖小吃等方式扩展收入来源,效果还不错,这些收入很多时候能够救活这一大家人。后来,为了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夫妇二人开始开饭店,饭店经营的不错,他们会为流浪者、困难人群免费提供食物。有时闲下来,夫妇二人会约上做义工的伙伴们,抱上吉他、带上自制的手工品,为盲流、无家可归者等需要安慰的人带去音乐。

后来,在做义工过程中,夫妇二人开始接触到有机农业、食疗与经络等理念和做法,2000年之前就已经有公益机构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在2006年做义工期间结识了香港PCD机构的负责人之一朱明,梅红伟也因此成为了第二期PCD实习生,学习生态农业的实践和理念,这为夫妇二人后来返乡创办生态农场丰富了理论和知识储备。为了积累返乡资金,夫妇二人2007在浙江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在朋友帮助下公司运营的很好,夫妇二人也有了一些积累。2008年汶川地震,夫妇二人发动公司的员工主动去抗震救灾,他们看到了太多的生死、悲痛、离别,那么多残缺的身体、那么多失魂落魄的活着的人,极大地震动了他们,他们帮助人们重建家乡,帮助失落的人重建生活的勇气,自身的消耗也非常大,当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这让夫妇二人重新思考生命和家庭的意义,恰逢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影响贸易生意的经营,夫妇二人在2009年4月彻底告别城市,着手建设“绿色方舟”。

 

绿色方舟——力打造共生家园,接城市与

荒芜破败的山丘,变成当下的绿色方舟,一条平坦的大马路通往山脚下,方舟内部WiFi全覆盖、有图书馆、有电影厅、有烘焙炉、能洁净处理生活垃圾、能立体循环雨水灌溉用水与生活用水,更有孩子的笑声和大家伙儿不时洒出的欢快歌声,那是夫妇二人带领社区内的家人们在精心打造自己的家园。

梅红伟谈到,“从09年到现在,农场的建设一直都在进行,所有房子都是生活在农场里的家人自己动手合力建造,从完全不懂,到购买工具、材料、接水电、刷油漆、排水管线等等,农场男女老少全部参与了。”不会建房怎么办?那就现学,从网上搜集资料自己琢磨,去跟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再一点点照葫芦画瓢;建房的钱紧张怎么办?那就尽量少买工具,在钢材水泥便宜的时候多买一些,其他的都用人工来替代,能不花钱就不花钱;钱还是不够怎么办?那就出去打工,赚了钱回来再继续;大多是女人和孩子,人力够吗?农场里的小记和周伟两个单身妈妈硬是做出了2000块水泥板出来。任何的惊艳背后,都是油一身汗一身的全力付出。

在那么多个累的精疲力尽的日子里,在那么多次在资金不足限制下必须做出决策的权衡中,大家庭的成员共同面对默默承受,为的是给家人们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多年的在外漂泊让人没有安定感,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困难是一直有的,农场在建设期间,也在陆续收养或者接纳需要帮助的人,包括单亲妈妈、孤儿、精神病者、戒毒者等边缘人群,这些大多是活不下去的人,最多的时候有40人,这给方舟的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这些人除了需要关爱,更需要时时刻刻的照顾,但因为“共生”理念,大家庭都承担下来了,不少人的病情或者精神状态变得好起来,让大家庭得到了安慰。绿色方舟像一个能量站,那些在城市运转体系中被淘汰下来的人或者暂时累了的人,来到方舟生活一段时间,与这一群相爱的人在一起,身边还有美丽的天目山和薄山水库相伴,忽而间,就恢复了自己,整装出发,再跃入到城市浓烈紧张的生活中去;绿色方舟也像是一点星光,全国各地的支农大学生来调研了,城市里孩子们也来自然山水间参加夏令营了,国内国外的记者们背包客们也来了。

4

现实与未来——不是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资金问题,往往是最令人头疼痛的,夫妇二人在面对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从依靠外出打工、到拒绝捐赠、到开发共生社区本身造血能力的过程。现在的方舟已经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社区内的健康农产品通过公平贸易价格可以获取一些收入,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夫妇二人有专业的呵护边缘青少年、问题少年的能力和经验,通过收取城市家庭适当的价格,有针对性地治疗城市里送来的问题少年,社区也可以获得一些收入。

生态农场往往面临两个技术性的问题。一个是水的搜集、使用和处理,另一个是怎么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厕所。关于水,夫妇二人开发出了无动力的雨水搜集系统,该系统与农场中的喷灌滴灌系统无缝衔接,保证灌溉用水;在水的使用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洗涤剂,这样生活用水就没有污染,经过厨房地下系统流入到污水处理系统;关于污水,农场自主开发了芦苇逆渗水处理系统里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水则可以直接浇地。这样,农场中的水,没有流失和浪费,能够自我循环起来,造就了农场在水利用方面的可持续。厕所,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夫妇二人为了实现农场的可持续,专门学习了朴门永续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开发了堆肥厕所。

与城市比起来,乡村的教育水平是堪忧的,返乡往往意味着孩子面临低质的学校教育,对于此,夫妇二人为自己的孩子和社区里收养的其他孩子引入了美国的在家教育体系+定期外出游学体系,让孩子得到个性化的有保障的教育。当然,教育带来的并非只是智商,更有情商的开发与教育,共生家庭的群居生活,让孩子们学到了另外的本领,孩子们在相处中自发商议出议事方式、劳动分工方式、奖惩机制等,大家更懂得如何互相尊重、怎么体贴别人。夫妇二人种了3000棵核桃树,核桃挂果后,一方面可以作为孩子们的创业项目,另一方面核桃带来的收入,能够支持孩子们18岁成人后的欧洲摩托车之行,孩子们为了迎接这份成人礼,在积极学习英语,增强各方面野外生存本领。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和方舟的未来是令人期待的。方舟里形形色色的家人和过客,让孩子们见识到了不同的人生颜色和姿态,无论面对身价上亿的创投家,还是流落街头的落魄者,亦或者被毒品被爱情被各种原因榨干的纠结个体,他们都能平静地面对,或向人学习,或给人关爱。

2

梅红伟苗九玲夫妇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返乡路,让爱故乡落地,不仅需要温度,更需要行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