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周小瑛,1977年生,浙江省临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干部,2013年起下派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任驻村干部。
事迹概述:
周小瑛自2013年底到汇溪镇孔坵村任驻村干部后,用心、用情、用智慧,默默的在山坳孔坵古村坚守着近5个年头,不忘初心,让一个衰落的古村重现光彩。近5年,她为孔坵村编各种申报资料30多本,成功申报孔坵村,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成功申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修复传统历史建筑群10000多平方,完成村党群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村入口大型停车场、村内古巷改造、污水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这个村里没多少人,也就没多少事,你就当来休个假,任期一结束就可以安心回原单位了。”其他驻村干部在和她闲聊时说道。
周小瑛驻孔坵村的任期到了,但她主动请缨要再任一届驻村干部,这倒不是“假”没休够,而是因为在村里呆了几年,她爱上了这个村子,她想让这个隐藏在山坳里的古村落,重新闪耀出光芒。
2013年之前,周小瑛从没听说过这个始建于明朝的村子。
随着年轻人不断走出山区,孔坵村的常住人口,从原来约1500人减少到了现在的150人。村口的小学校,也因为生源骤减,而不得不关门,转而被用作村委会的临时办公楼。
“说实话,刚进村,我的内心真的是抗拒的,你没法想像它的破败,说难听点,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带着这样的心情,周小瑛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
“尽管看上去破旧,但隐藏在村子里的每一幢老房子,仿佛都在讲述一个悠远的故事,古建成群,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宝新义塾旧址、章氏祠堂、章以涛故居、章万卿故居、胡氏老宅、章宏量故居、章以正故居等20余座,这些古院落基本保存了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木雕、灰塑、墙绘极其精致……”周小瑛的第一篇驻村民情日志里这样写道。
出于职业敏感,周小瑛特别留意村里的老房子,她粗粗统计了一下,孔坵村内传统建筑的比例高达85%。
那年7月,周小瑛邀请市住房和建设规划局规划处一位爱好摄影的同事王为君,想让他把村子里这些历史建筑记录下来。
王为君在村里整整住了两天,把每一幢古建筑都拍了下来。他一边翻看这些照片,一边摇头觉得可惜,这么好的建筑怎么会破成这样?
对啊,既然条件这么好,为什么没想到去把它保护、开发起来呢?周小瑛开始为古村的保护,动起了脑筋。
周小瑛根据国家级传统村落有关文件资料的要求,和王为君、市文化局主管非遗申报工作的郑瑛中一起,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丈量、登记、宣传古村落保护政策……
她用了整整1个月的时间研讨、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多次召集村“两委”、村民代表开会。为了写出孔坵村的亮点和地方特色,她花了整整4个多月和村子里精通古文、宗谱和村史的4位老先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编制工作之中,没日没夜辛勤的工作,起早摸黑地工作,终于结出了果实,2013年年底,孔坵村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成功。
孔坵村,究竟美在哪里?
村子里有一座名为“半耕堂”的四合院,建于清晚期,由清朝大学士章业培于同治十年(1871)所建。
四合院呈穿斗式砖木结构,庭院中间用鹅卵石铺陈。门窗、雀替、牛腿、山墙雕刻精美,整栋建筑显得十分朴素,屋顶呈优美的弧线形。
尽管日久失修,半耕堂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恢弘气势,但整体架构依然完整。
在村里,这样的传统建筑还有很多,在周小瑛的眼里,村里这些保留着从明到清再到民国初期特征的老房子,流露出了非同一般的气质。
这些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石砌、木雕、灰塑、墙绘工艺精湛,用材考究。
而让周小瑛佩服的,还有隐藏在村子内部强大的排水系统。只要是当年留下来的老房子,必定会有一条溪流沿着屋基而过,这些水从山上来,在排水之余,还可以供每家每户洗涤之用。
“孔坵村的集体经济并不富裕,如果有了这300万元,便可用于村内的环境整治和重要节点的传统建筑修复,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周小瑛开始准备一份500页的古村落档案,作为申报材料。
此次传统村落档案的申报,分为8大类、25项信息,调查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到人类学、历史系、民俗学、遗产学等各个学术领域。为了清晰全面地记录孔坵村传统村落的多样式生态信息,周小瑛花费了5个多月时间,完成“传统村落档案”制作的全过程,在这本档案里,可以清楚知道每一处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历史沿革。
为了拍摄档案所需的25项信息图,总计5000多张照片,她请来女儿同学的家长义务帮忙,利用2个多月左右的双休日时间,紧锣密鼓地进行拍摄。
为了一张孔坵村全景照,他们早晨4时就出发,一路爬到半山腰找最佳摄影点,因为太投入,直到照片拍完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小腿被杂草划伤。
为了写出孔坵村的亮点和地方特色,她和村子里精通古文、宗谱和村史的4位老先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编制工作之中。
周小瑛为孔坵村编写的资料
2014年12月,喜讯终于传来,孔坵村被列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全国总计有273个村被列入,而整个台州市仅2个村,孔坵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可享受300万元补助资金。这让周小瑛很高兴,“5个多月付出是值得的,当然我也要谢谢朋友和老先生们的无私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份古村落档案。”
与周小瑛接触后,她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总给人有一种亲和感,与她共事心情特别愉快,她处处以身作则,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在修缮20多幢老房子时,全过程用相机记录“修前、修中、修后”。拍摄3000多张照片,编成一本300页修缮资料书。
举行“重阳节文艺”、端午等节日活动,义诊活动等,为孔坵村村民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目前,孔坵村四合院、三合院老房子门前、屋后能听到潺潺流水声、看到清澈泉水。
特别是2017年6月,孔坵书院“和合飘香,粽是情”端午活动和临海市邦迪医院“关爱老人,共度端午”义诊活动,让原本寂静的孔坵“空心村”顿时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义诊活动后,医务工作人员向村里每位老人发放“爱心粽”,村里老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天同时, 临海市华汉汉学社教师们、台州晚报临海记者站小记者们、台州学院教师们及孔坵村村民共同举办 “和合飘香,粽是情”端午活动。活动当天100多人参加、台州学院教师娄博士给台州晚报临海记者站小记者们讲端午节来历、国学课,台州晚报临海小记者站组织亲子包粽子比赛。小记者们把包好的“飘香粽子”,捧在手心、一对一赠送孔坵古村高龄老人、困难家庭户及留守儿童。此次活动给小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使之对国学有更多的了解。让2017年的孔坵古村端午节过的更有趣、更有意义、更回味无穷。
12岁的时候,章虎林随家人离开村子,到杭州读书、工作,直到46年后,章虎林退休了才重回村子。
直到周小瑛找到他,老人才开始对村子的未来充满期待。
当然,对于已经习惯了宁静的孔坵村来讲,这里的生活依旧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周小瑛说:“头衔对于这个村子来讲也许并没有太多意义,但隐藏在老房子后面的故事,不应该被人遗忘,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追寻自己不曾经历过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