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红 (中国)


高红红:不当老板包荒山

2008年2月29日晚,北京饭店。灯光一闪,喀嚓一声,高红红的图象在摄影记者的数码相机里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几个小时前,高红红作为新当选的第五届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应全国妇联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8周年暨表彰大会”。

“我干的这些事儿,真的算不了什么!与其他姐妹相比,差距大着呢!”记者还没坐稳,高红红又把她此前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大山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

今年40岁的高红红,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元龙村。在高红红遥远的记忆中,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和其他农民家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过的净是些缺衣少食的穷苦日子。

高红红居住的村庄,除了荒山,还是荒山,连绵起伏,漫无边际。高红红的父母,靠耕种着不多的田地,拉扯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可想而知。那时候,高红红有一个梦想:走出大山,到山的那端看一看,看看山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

1987年,19岁的高红红高中毕业。这一年,高红红怀揣梦想,来到了陕西西安。在西安市康复路服装批发市场,高红红有了平生第一份工作,给一个个体老板卖服装。

西安市康复路服装市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中心。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会云集于此,倒进,卖出,一进一出,中间就是利润。高红红虽然只是老板雇的一个小小售货员,却眼界大开。自己创业的梦想,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经过一年多的历练,高红红不但对服装的各种进货渠道了若指掌,而且,还学会了给不同顾客,搭配不同款式的衣服。1989年秋天,高红红面对都市的灯红酒绿,义无返顾地杀回了老家,在天水市麦积区一个不太起眼的街面,挂起了“红红服装店”的招牌。

1989年2月,21岁的高红红与麦积区元龙镇底川村的李军刚结成连理。

创业的日子无疑充满了艰辛。没有过多的资金,每周就得进货一次。“夜里上火车,第二天早上正好到西安,到批发市场挑上衣服后,再急急忙忙赶回天水。”尽管,已经整整十年没有再倒腾过服装,可回忆起当初的情形,高红红仍然记忆犹新,“两大包衣服放到座位上,我自己就在座位底下躺着。”

一周一次地乘坐同一辆火车,就连列车长,高红红都混了个脸熟。“只要我一上车,人家准说,嘿,你看,铁道游击队又来了!”高红红说,“回到店里,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要尽快将衣服挂起来,等待顾客挑选。那些日子,可真叫个苦呀!”

苦虽说是苦了点,可高红红的心里却比吃了蜜还要甜,由于她到批发市场挑选的衣服,款式、花色、板型等很符合当地人的需求,她的生意出奇地好,用她自己的话说,“尽是回头客”。

五年之后的1995年,有了些积蓄的高红红不在局限于街头开店,她把自己的服装生意做到了麦积区最大的百货大楼。

 

渭河的石头没有打蔫,千亩荒山却绿了起来

经过近10年的打拼,而立之年的高红红在当地生意圈子里已小有名气。然而,出乎周围人意料的是,在服装领域摸爬滚打了10年的高红红,却突然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关掉服装店,向荒山进军。

“1998年,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个人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高红红说,“我觉得,彻底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机会来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研究,高红红找到了村支书,说要承包村里的荒山。那时,虽然电视报纸天天宣传植树造林的政策,却没有哪个人真正当回事。村支书听说高红红放着好好的服装店老板不做,要回村里当农民,有些匪夷所思。

更大的阻力来自家庭。听说高红红要承包荒山搞绿化,婆婆急了:“服装店开得好好的,你瞎折腾什么?”母亲也说:“男人干的活,你一个女人干得了?”

面对亲人的反对,高红红没有气馁。她相信自己的判断。

为了确保事业万无一失,高红红征求了在外地工作的丈夫的意见,丈夫在仔细听了高红红的分析后,给了她最有力的支持:要干就干好,我相信你能行!

1998年秋,高红红拿出了10年来积蓄下来的10万元,又各方筹措了28万元,投入到了全新的事业当中。

由于在此之前,整个天水市麦积区几乎没有个人承包荒山的先例,承包费也相对便宜,30年的承包合同,一亩地10块钱,高红红一下子承包了1000多亩。

与村里签了承包合同之后,高红红带领着30多名老乡,钻进了深山。

那个叫做“店坊里”的深山,距高红红居住的底川村有20公里之遥,由于常年没人出入,不但没有栽树必须的水,就连通往村庄的道路都没有,齐腰的蒿草,被风一吹,像一块无边无际的地毯在抖动,一眼望不到头。高红红有些懵了。

村里人听说高红红要在蒿草遍野的荒山上植树造林,一片哗然。有人说:“农业社(记者注:农业社是改革前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村集体)的时候,那么多人到店坊里植树,都没有成功,你一个女人就行?不信!”有人说:“这店坊里要是起了林,除非渭河里的石头蔫了!”

高红红偏偏不信这个邪!自打上山那天起,高红红就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不把荒山变绿,自己这辈子就不出来。没有水,建水塔;没有路,修路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荒芜人烟的店坊里,四处晃动着高红红与老乡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经过几个月的开垦,店坊里的荒山上,高红红亲手培育的树苗,倔强地迎风而立。这或多或少,让身在冷嘲热讽中的高红红有些欣慰。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高红红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她像往常一样,又去看那些倾注了她全部心血的树苗。刚到山头,眼前的景象,把高红红一下子就吓傻了,近1/3的树苗莫名奇妙地从中间齐刷刷地折断了。

高红红差点晕倒。事后请教专家,高红红得到了答案,是野兔和野猪一夜之间,咬断了她栽下的树苗。

高红红没有倒下,在挫折面前,她选择了坚强。她赶紧组织了一支由5个人组成的巡逻队,只要黑夜一来,就敲锣打鼓。这招还真灵验,野兔野猪听到响声,居然吓破了胆,再也不敢擅自冒犯。

如今,10年过去了,渭河的石头没有打蔫,依旧坚硬顽强,店坊里的千亩荒山却是绿色一片。经过高红红的艰苦努力,33万株落叶松在店坊里安家落户,2000株早酥梨、1500株板栗树也在高红红的精心培育下,结出了果实……

 

成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泪水

高红红在店坊里植树造林取得了成功,让当初说风凉话的人很不服气。就连村支书都没有想到,高红红这一仗不但打赢了,而且赢得相当漂亮。2002年,高红红乘胜追击,又筹资20万元,承包了元龙镇兴坪村和青龙村交界处一个叫做“马家沟”的荒山。

马家沟总共有荒山3500亩,其中2000亩,高红红栽下了生态树木落叶松;另外的1500亩,高红红把它们修整成梯田,全部栽上了经济果木,有高效苹果,有黑宝石大李子,还有早酥梨和花椒……

林业专家分析,高红红在店坊里和马家沟栽种的3000多亩落叶松,除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生态效益外,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每年净增资产100万元不成问题。她栽种的那些经济果木,收入也相当可观,店坊里2000株早酥梨每年收入6万多元,30亩地的苗圃每年也能收入6万多元……

见高红红植树造林取得了成就,元龙镇其他20余户农民也承包荒山,栽种树木。目前,整个元龙镇绿化面积已接近两万亩。

艰辛的付出,在给高红红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无限的荣誉,从1999年至今,高红红先后荣获全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先进个人、全国绿色工程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等光荣称号,地方性的奖励更是不计其数。在人们的眼中,40岁的高红红无疑属于名利双收的成功者。

然而,成功的背后,不但隐藏着挫折与困难,还有一次又一次地泪水。“最开始的时候真是太难了,什么问题都得自己化解。”高红红说,搞植树造林已经有10个年头了,她最忘不了的是2000年的除夕。

那一年,高红红带领着老乡们到荒山上栽树,约定的是年底结账。可是,由于工程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困难,超出了预算,资金前所未有地紧张了起来。原来打算从其他渠道筹些资金,先把老乡们的工资结清。想不到的是,这条路最后也堵死了。

除夕那天,当忙碌了一整天的高红红,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进屋时,突然从墙角冒出的几个人影吓了她一跳。高红红仔细一瞧,认识,是自己雇的工人。这几个老乡见高红红走了过来,凑上去,小心翼翼地说:“今年我们家没有别的收成,过不了年,你能把工资给结一下吗?”

除夕之夜,爆竹已经响了起来,其他村民在这个时候,或许正在举家欢庆,而这几个跟着自己干活的老乡,却在寒风中等待着自己,希望自己给他们一些“过年”的钱。高红红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2008年2月29日晚,面对记者的采访,高红红回忆起那个难忘的除夕夜晚,辛酸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成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泪水,或许,只有高红红本人知道。

“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老乡们见我确实资金出现了暂时的周转困难,虽然心里多少有些不愿意,但还是没有怨言地离开了。”高红红说,正是这些淳朴善良的老乡,让她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2002年,高红红从荒山产生的不多的利润中,拿出了5万多元,修了3公里的路,彻底终结了马家钩村民人背马驮的历史难题。而对于那些跟随自己干活的老乡,高红红的做法是,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先结算人工工资。有数据表明,近10年来,每年都有70多人,在高红红的林场解决了就业问题。

据说,在元龙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到外地打工的人的不断增多,本地一些单位招用季节性农民工,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而高红红的林场,只要一开春,人们就会主动找上门来,询问是否要人干活。

(2008年第4期《农家女》)

 

 

国凤华:50岁时再创业

进入天津市静海县西翟庄镇顺民屯村,占地近千亩的蔬菜基地格外引人注目。连成片的百座蔬菜大棚,几乎囊括了老百姓日常餐桌上所能见到的所有蔬菜。从黄瓜到芹菜,从彩椒到韭菜,从西红柿到胡萝卜,只要你愿意到这里采摘,总会找到自己爱吃的东西。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蔬菜基地,它的种植方式或许是最值得称道的,因为它采用的是当下最受推崇的有机种植模式。也因此,这里成了静海县的首家有机蔬菜基地。

把时光往前推一年,这里还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普通棉田。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是一个名叫国凤华的女人。

 

再创业

国凤华不是农民,在此之前,她几乎没有任何种地的经验。她曾有过一段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不过,那已是她遥远的儿时的记忆。如果不是一个意外,她或许不用像现在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地整天与土地打交道,而是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大邱庄经营着自己的那个商贸公司。

改变源于2008年清明节的一次祭奠。“那年清明我回老家上坟,发现我们村虽然比以前有了一些变化,但整体面貌还是很差。”那次回家,国凤华见到了她的小学同学的父亲,但令她吃惊的是,“他们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目光呆滞地蹲在墙根晒太阳。”

国凤华所说的老家是西翟庄镇下辖的一个叫顺民屯的村子,严格地说,这里并不是她的家,她的家在天津市里,她的父母都是天津市里的工人。在她两岁的时候,也就是1963年,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她的父亲照顾不了她,而把她托付给了仍然居住在顺民屯村的奶奶和姑姑。12岁时,父亲把她接到了城里上学,自此她很少再回到这个村子。

国凤华从小学同学口中得知,这个村子没有支柱产业,农民依然以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为主。年轻一点的人到附近的工厂打工,而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国凤华说,“连工厂都不要他们了”。眼前的景象,触动了国凤华那根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她没有想到,这个离繁华满目的大邱庄只有10公里的村子,会是这样一番模样。国凤华说,当时她就发了誓,要“想法让这里的乡亲们富裕起来”。

此前,国凤华是一个事业小有成就的企业老板,她在大邱庄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商贸公司。而她的公司曾经给山东寿光销售过蔬菜大棚用的钢材。山东寿光是闻名于世界的蔬菜之都,国凤华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这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扣大棚,”国凤华说,“平平常常的人家,一亩地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块钱。”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国凤华把心思放在了土地上,她有一个想法,自己先投资建一个蔬菜基地,然后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到种植大棚蔬菜的行列中来。

你一个从来没有与土地打过交道的人,毫无经验地向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投资,不是自找死路吗?国凤华的决定把不少人吓了一跳,很多人对她的投资行为表示疑惑。而国凤华却做了破釜成舟的心里准备:2008年12月,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成立了天津盛福源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你都快到知名之年了,安安稳稳的日子不过,还瞎折腾个啥?”面对好心人的劝阻,国凤华说她要“再创一次业”。

 

天塌了

国凤华第一次创业是12年前的1998年。

1976年,工人家庭出身的国凤华在她17岁的时候,被分配到了天津市畜产公司绒毛加工厂工作。这是一家有着1000多名职工的老牌国营工厂,如同那时被高度计划着的经济一样,国凤华的人生轨迹也贴着被计划着的烙印。那时的国凤华与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思想单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唯一的梦想就是把本职工作干好,月底多拿一点奖金。

“我记得特清楚,我上班第一个月领了十七块五毛钱的工资。”国凤华说,慢慢地随着工资结构的调整,“到1998年的时候,我的基本工资是100多块,各种津贴加起来,总共有300多。”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显然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好在,国凤华的丈夫也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俩人的工资加在一起,尚能维持这个家庭的正常运转。1985年,国凤华与同样是工人的现在的丈夫结了婚;第三年,他们有了自己的一个女儿。

然而,让国凤华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奢侈的梦想,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破灭了。“头一天我们还在工厂上班,第二天就通知我们下岗不用来了。”国凤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当时我特迷茫,自己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个工厂,结果在我近40岁的时候,被迫自己要到市场上去找饭吃。”

国凤华说,接到下岗通知的那一刻,她觉得天塌了下来。一直到现在,国凤华也没有搞清楚自己下岗的真正原因:“是工厂被兼并了,还是破产了,没有人告诉我们,1000多号人全部回了家。”

知不知道下岗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岗之后怎么办?那时,国凤华的女儿已慢慢长大了,丈夫一个人的工资,要应付一家三口的开销,显然有些捉襟见肘。而物价的疯涨,对国凤华一家来说,更是有了雪上加霜的味道。

没钱的日子毫无疑问是心酸的。那一年春节,国凤华第一次没有给孩子买新衣服。这个细节成了萦绕在她心头挥不掉的痛。还有一件事,让国凤华更受刺激,有一次,她和女儿回家,晚上下了火车,人们围着她问,住不住店。

“如果看你像有钱的人,会问你打不打车,如果看你像没有钱的人,就问你住不住店。”国凤华说,那时交通不方便,要是赶到晚上下火车,没钱的人就先住一晚便宜的旅馆,第二天再坐公交车回家。“有钱的人就直接打车回家了!”

“我女儿当时就哭了,她哭着说,等我长大能赚钱了,给妈妈买好衣服穿!”国凤华说,从那时起,她就发了誓,再不给别人打工,要把自己的名运握在自己手中。”

 

不服输

就这样,国凤华开启了自己自谋生路的人生历程。没有资金,一切就得从零开始。她在姑姑的帮助下来到大邱庄,花2000块钱买了一个冰柜,租了一辆三轮车,在学校附近摆起了油炸羊肉串的摊。本小利薄的油炸羊肉串生意虽然红火热闹,但因为吃住都在姑姑家,给姑姑增加了负担,一个月后,国凤华放弃了油炸羊肉串,改在农村的集市倒腾小孩穿的服装。这,同样没能改变国凤华操劳奔波的命运。

回忆起10多年前的情形,国凤华说,“那种日子真叫个苦呀!”

转机来自下岗之后第五个月,在妹妹的介绍下,国凤华在大邱庄租下了一间只有20平米的简易平房,开了家专营陶瓷洁具的商店。大邱庄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直是全国农村的学习的样板,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标兵。虽然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归于沉寂,但它之前所取得辉煌的成就,还是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依然是众多淘金者向往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国凤华把这比喻成她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一个转折。店铺虽然不属于自己,但毕竟不用向从前那样在外边风餐露宿了。“第一天,卖出去一个洗衣机的抽水管,两块钱。”国凤华看到了希望,“我觉得在这里发展,有门!”

事实很快证明,国凤华进军大邱庄是个正确的选择。到2003年,她已在大邱庄拥有了200多平米的上下层商铺,当初的小商店已发展成了一家商贸公司。而此前,短短五年的租房时间,她曾被迫搬了四次家。

有恒产者有恒心,之后,国凤华的事业慢慢地走上了轨道。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知道,她的成功是用怎样的艰辛换来的。“我租房子那会儿,老鼠这么大的个儿,满地跑!”国凤华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

无论如何,国凤华成功了。

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凤华却选择了不被看好的农业。

在西翟庄镇,国凤华租下了700亩土地;在梁头镇,她租的土地是200亩。自2009年1月开始扣棚以来,在这一年当中,她的蔬菜基地已收获了两茬总计5万公斤蔬菜(包括水果)。由于她首家在静海县采用有机方式种植,她的蔬菜基地甫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光本地多家媒体报道了她,就连境外的新闻机构也闻风而动,对她进行了采访……

“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预计明年(指2010年)秋季就能收回投资。”国凤华说,“我就不服气,谁说投资农业项目没有效益!”

(2010年第1期《农家女》)

这篇文章同时有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