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霞 (中国)


丹霞一片映民心朱晓霞

文:(薛夏原)

5 Zhuxiaoxia's photo1

美国电影《费城故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艾滋病患者汤姆汉斯会见黑人律师时,律师对他的遭遇虽然十分同情,但在跟他握手时仍然充满疑虑。人们对律师疑惑的目光之所以印象深刻,源自于对艾滋病知之甚少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然而,在河南省西华县的两个艾滋病疫情高发村,人们经常看到一位40多岁,仪态端庄、秀外慧中的女同志走家串户,与艾滋病患者亲切交谈,询问用药和身体情况;对患者家属嘘寒问暖,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她,就是中共西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晓霞。

 

倡导婚育新风 改变落后面貌

 

1997年岁末,组织上一纸调令将时任周口地区乡镇企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的朱晓霞调到淮阳县人民政府,经县人代会选举担任副县长,分管计划生育、卫生和人事工作。

 

拥有120多万人口的淮阳县,经济基础薄弱,计划生育工作当时处于全市的「锅底」。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历届县委、县政府最头痛的问题。

 

「哼!男的还干不好呢,又换个女的,能行吗?」上任伊始,有些干部群众流露出明显的不信任。面对异样的目光,朱晓霞没做任何解释,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就职演说都没有,而是不断深入乡村,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

 

通过调查走访,朱晓霞发现基础建设滞后固然是影响淮阳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生育观念的根深蒂固。要彻底扭转落后面貌,仅靠行政命令和罚款只能治标,思想观念的彻底改变才能治本。她召集县计生委领导班子及中层领导开座谈会,统一思想,提出了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龙头,把深化计生宣传工作,转变群众生育观念,作为扭转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局面的突破口。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朱晓霞决定选择有代表性的白楼、临蔡和刘振屯3个乡镇为试点,以村村建立婚育新风理事会为载体,大力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婚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知识,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引导群众少生快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倡导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婚育新风理事会成立后,管自己、教子女、帮亲戚、带邻居、走千家、讲政策、送资料、传信息,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很快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振屯乡农民张某,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已生育一子。张某认为一个孙子太少,瞒而不报,鼓动儿子和媳妇再生一个。朱晓霞了解情况后,登门做老汉的工作,给他讲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讲多子并非多福和少生快富的典型事例,使老汉打消了多要孙子的念头,打电话给儿子,要他们在外安心打工,早日致富。在她的带动下,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试点乡镇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朱晓霞建议县委、县政府召开现场会,动员全县20个乡镇的509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达到了「让万家人知道,让万家人参与,让万家人支持」。2001年,淮阳县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

 

朱晓霞在全县计生干部中的影响来自于她的工作思路和创新,更来源于她的亲和力和身先士卒。局面打开后,她又把心思用在推进全县计生工作的台阶上。2000年国庆节长假期间,朱晓霞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外出旅游,而是带领县乡计生干部到冯塘乡葛庄村,为全县集中治理计划生育工作后进村搞试点。天不作美,阴雨连绵。通往葛庄的乡间土路被雨水浸泡,车辆无法通行。朱晓霞和同行的计生干部毫不畏缩,她们穿着深腰雨靴,踏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进村了。

 

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该村「两委」工作室院子里杂草丛生,房屋年久失修,村里计生台账未建,资料没人管,人口底子不清。「这样的条件和状况,怎能搞好工作?」朱晓霞组织大家对村室院里的杂草进行了清理,找来村里的会木工活的对房屋门窗进行整修。工作队员们挨家挨户对全村育龄人口及生育人数进行了登记造册,短短7天时间,查出漏报、瞒报100多人,澄清了全村人口底子,帮助建立了台账,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群众为工作组的精神感动,主动参与到计划生育工作中,很快改变了该村计划生育工作落后的状况。

 

试点成功后,朱晓霞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后进村集中整治活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县排出的100个计生工作后进村,进行集中治理。这一做法在河南省计划生育工作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受到肯定和推广。

 

通过「婚育新风进万家」和「百村集中治理」活动,淮阳县计划生育工作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由三类县跃入二类县行列,不少单项工作还名列全省前茅,甩掉了多年来制约淮阳经济发展的计划生育工作落后的帽子。

 

传承伏羲文化 打造旅游品牌

 

2001年3月,市委调整淮阳县领导班子,朱晓霞被任命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分管文化旅游和教育工作。她调整工作思路,很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淮阳古称宛丘,历来被誉为「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地。6,000多年前,伏羲就在这里建都,创造了华夏远古的灿烂文化。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淮阳视察,挥笔题写了「羲皇故都」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并指示有关部门拨出专款230万元用于太昊陵的整修经费。

 

淮阳县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把淮阳强大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旅游品牌,让有5,000年文明的人祖伏羲太昊陵及风光秀美的万亩龙湖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当时,令朱晓霞揪心的是太昊陵的管理问题。她忧心如焚地说:「我最大的心病就是太昊陵的管理和整修问题。」的确,随着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庙会不断扩大,其内部管理混乱和外部环境的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更有甚者,由于太昊陵博物馆人员内部不团结,造成一些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用于修缮陵区的经费眼看就要到期,再不动工就有被收回的可能。朱晓霞怎能不心急火燎?她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了派工作组进驻太昊陵博物馆,查找矛盾症结,对症下药的建议,得到了常委们的一致赞同。

 

在派一名宣传部副部长带人开展工作的同时,她多次赴郑州邀请省文物专家和古建筑能工巧匠到淮阳设计太昊陵整修方案,最后确定7项重点工程。到2001年底,经过近9个月的严格施工,7项工程全部完成,是新中国成立后,太昊陵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硬件改善后,朱晓霞又协调工商、公安、城建、卫生等部门对太昊陵周边环境进行了治理,对个体商户进行了整顿,对坑蒙拐骗行为进行了打击。在2002年的庙会期间,陵区内无垃圾、无纸屑、无坑蒙拐骗现象发生,接待人数高峰期一天达20万人之多,当年收入298万元,是上一年的两倍多,创历史新高。员工的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成为旅游的一个亮点,被晋升为国家4A景区。香港《文汇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均进行了报道。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6大要素,县城的环境卫生、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淮阳的声誉。一次,朱晓霞在太昊陵检查工作时,听到群众议论说:「啥时候把咱淮阳大街扫得像这儿一样干净,来旅游的人才多呢!」群众的议论使朱晓霞受到启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淮阳的城市建设欠债多,投资少,管理跟不上,街上垃圾随处扔,个体商贩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秩序混乱。在历次的全市「三优杯」检查评比中都是倒数第一。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不光是打造一两个景点,而是要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县里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宣传部。朱晓霞想,淮阳缺少资金,但并不缺人,任何事情都是要人去干的,只要把人发动起来,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她请示县委召开大型动员会,发动县直机关和城关镇每周五进行义务劳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各局委分包路段的做法,狠抓城市卫生状况的改善,每周五下午,她都带着县文明办人员和县电视台记者上街督促检查,现场录像,当晚在电视台播放,对好的单位表扬,对不到位或到位后敷衍塞责的单位通报批评。有人开玩笑地说她是「扫大街的部长」,而她却不以为然地说:「能把淮阳的大街扫干净,也不是易事。」一次县委常委会开始前,时任县委书记递给朱晓霞一张纸条:「城湖内有漂浮物。」不言自明,朱晓霞当即通知有关单位组织打捞,防止了湖水污染,净化了龙湖环境。

 

淮阳县主干道北段有一个小吃夜市,每到下午5、6点钟,60、70户小吃摊主们在马路边支起摊点,开张营业,烟熏火燎,直至深夜,收摊后留下的是满地油污和垃圾,不仅严重影响交通秩序,造成交通堵塞,而且给环卫工作带来难度。县委决定对这个小吃夜市进行搬迁,并划定新的经营场所,实行统一管理,由宣传部协调公安、工商、城管、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做好这一工作。搬迁通知发出后,由于原位置地处闹市,摊主们怕搬到新址后利益受损,抵触情绪很大,个别人想借此要挟政府,要求给予经济赔偿。其中有3户摊主认为在原址经营了几十年,家就在附近住,就是不同意搬迁,并煽动愿意搬迁的摊主说:「就是不搬,看他们能坚持到啥时候。」

 

朱晓霞得知这一情况后,分头找到这3户主谈话。每到一户,她不愠不火,拉家常式地给他们讲「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只要做出的小吃有风味有特色,只要诚信、守法经营,就不怕没有人登门。以小见大,说淮阳目前的发展现状,谈淮阳以后的发展远景。朱晓霞以女性的平和、认真、执着和善解人意,使3位摊主心悦诚服,心平气顺地搬迁到了为他们划定的新的经营地点,使主干道从根本上得到了优化。

 

在淮阳县召开的全市城镇「创三优」现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淮阳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上创造了一个先例,淮阳的经验值得借鉴。

 

当年,在全市「创三优」活动检查评比中,淮阳县由原来的倒数第一名,一跃成为全市正数第一名,并连续保持两年。

 

巩固基层组织 帮扶共建小康

 

根据工作需要,朱晓霞于2005年6月调到西华县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角色变换,一切从零开始。朱晓霞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创辉煌。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朱晓霞的足迹踏遍了西华县的100多个村村落落,基本摸清了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为该县成功开展「创双强建小康」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培养典型,探索多种创建模式,该县相继打造了红花镇龙池头村的林果和绿化苗木育苗、田口乡滩上村的食用菌栽培、大王庄乡的规模化种植、迟营乡花园村的大棚蔬菜种植、李大庄乡二台村的品种猪养殖、黄桥乡黄桥村的个体企业、逍遥镇常村的皮革和糊辣汤料加工、叶埠口乡上徐村的铁业加工等8个「双强」工程示范基地,对全县「创建」活动的成功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西华县聂堆镇惠楼村更为突出。该村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朱晓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朱晓霞深知要改变此村的现状,首先必须尽快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她一方面给群众讲外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例子,调动村民求富求变的积极性;一方面针对该村道路状况不好的问题,四处筹集资金10多万元,帮该村修出一条长1.6公里的出村柏油路。同时,她还积极引导群众靠种植果树和饲养奶牛发家致富,使群众有了希望,有了奔头。

 

2004年是全市「项目建设年」,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坚定不移、千方百计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上强项目,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上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上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优化经济结构,以项目推进协调发展,以项目培植发展后劲,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闪光点。朱晓霞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她了解到聂堆镇有一个民营水泵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资金不足等问题,面临倒闭。朱晓霞认真分析了该厂的发展前景和广阔市场,多方论证,认为该厂可以重点扶持,遂决定由政府部门介入,让该厂所在地的村两委作担保,进行融资。由于背后有政府撑腰,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可信度,在很短的时间内,村民融资近100万元,使该厂起死回生。

 

胸怀为民之心 关爱弱势群体

 

朱晓霞为人谦虚,处事低调,一如她平时总是朴素的装束;她温良谦恭,把女性特有的细致与关怀渗透到领导艺术中;富有同情心的她常说:「同情心与谦虚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可以当一个倾听者,并尽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淮阳,朱晓霞兼任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救助失学儿童的「春蕾计划」发起后,她倡议县委四大班子成员每人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使17名贫困学生得到了救助。淮阳中学高二学生小曹,父亲因做生意血本无归,欠下巨额外债,无力负担继续读书的费用,面临辍学。而刻苦勤奋、成绩优良的小曹不甘心就此放弃,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他省吃俭用,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朱晓霞把小曹作为资助对象后,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鼓励,逢年过节,买衣服都是两套,儿子一套,小曹一套。在她的关爱下,去年,小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到校后,他给家里写的第一封信是给「朱妈妈」的。他在信中写道:「朱妈妈,我一定不辜负你对我的关怀,更加勤奋努力,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报答你,报答社会……。」

 

在西华县,有两个省级艾滋病疫情高发村,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一直牵挂着朱晓霞的心。按照省、市委部署,她号召全县组织、人事、老干部系统开展「献爱心,救助艾滋病致孤儿童」活动,对12名艾滋孤儿开展救助。朱晓霞经常到这两个村庄,了解孤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其中一个村里有一位14岁的女孩,父母因患艾滋病双亡,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生活和心理的压力,使她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一次她在村里听到女孩哭着说:「我不想上学了。」女性特有的恻隐之心被女孩的哭声深深刺痛。她把女孩揽在怀里,动情地说:「孩子,你年龄还小,来日方长,一定要坚持完成学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帮你。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次日,她为女孩买来衣服和学习用品,托人给女孩捎去,使女孩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与群众同乐同悲,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解决好,是朱晓霞的心愿和为政之道。一天下午,已在基层连续忙碌了几天的朱晓霞,拖着疲惫的身体迈进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她刚想休息一下,就被一阵敲门声惊醒了。来者是西华县物资局一位离休干部的家属。她一见朱晓霞用近似哀求的口气说:「朱部长,我爱人是物资局的离休干部,为党工作几十年,如今已经去世10年了,当时有几百元钱的药费没报,按政策应该给我的3,000多元安家补助至今没有落实。为这事,我没少跑腿,就是没人管。这回算我求你了,你可要管一管,为我作个主啊!」看着老人期盼的目光,朱晓霞安抚老人说:「只要情况属实,要求合理,这事情我一定管。」在她的过问下,老人很快领到了拖欠近10年的3,400多元钱。

 

离家抢亲百愧 博大胸怀为民

 

作为一名基层女干部,朱晓霞对工作、对事业、对周围的人是无愧的,而作为一个女儿、妻子和母亲,她愧疚的心情却是永远不能释怀的。在县里工作8年多,她与家人聚少离多,每每想起年过七旬的老母亲替自己带大儿子,操持家务;深爱自己的丈夫在工作上给予理解和支持;儿子从小就锻炼得较强的自理能力,她心中是既欣慰又歉疚。欣慰的是她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歉疚的是她陪他们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2000年7月份,周口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水,横贯周口东西的沙颍河告急。上级要求沿河乡镇,严阵以待,抗洪抢险,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朱晓霞和男同志一样,分包堤段,日夜坚守在抗洪大堤上。她身先士卒,跳入齐腰深的水中挥锨大干。无声的行动带动在场的干群纷纷跳入水中堆石、打桩,加固了堤防。恰在这时,喜欢踢足球的儿子在与同学的一场比赛中,突发阑尾炎,急需手术,但险情不排除,她怎能下大堤,就打电话给妹妹,要她帮助母亲照顾好儿子。出了手术室,儿子委屈地流着泪对姥姥说:「我妈回来,你一定要狠狠训她一顿。」姥姥只好哄他说:「不是你妈不回来,是河堤上手机信号不好,联系不上。」一个星期后,险情消退,朱晓霞才急匆匆赶回家。儿子看到她满脸的倦容和身上还带着泥水印的衣服,未等妈妈开口,先问候一声:「妈妈,你辛苦了!」朱晓霞望着仿佛一下子长大的儿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去年,儿子考上天津一所大学,高兴地对妈妈说:「开学时,你一定要去送我。」为了让儿子高兴,朱晓霞欣然答应了。可开学日期临近,朱晓霞却对儿子说:「对不起儿子,妈不能送你了。」原来,去年夏秋之交,雨水不断,从西华县穿境而过的贾鲁河发生漫滩。朱晓霞帮扶的聂堆镇境内严重受灾,几百户人家房屋倒塌,近2,000亩农作物被淹,群众生产、生活出现困难。当时,民政部门拨的2万元救灾款,对于几百户人家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朱晓霞忧心如焚。她对儿子说:「你第一次离家出远门,我当然很想送你,可现在我分包的乡里,有几百户群众房屋倒塌,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能走吗?再说,能早一天给他们争取到救灾扶贫资金,也能让他们早一天重建家园呀!」儿子理解母亲那为大家的博大胸怀,次日在父亲的陪同下登上了北上天津的列车。

 

在朱晓霞的多方奔走下,受灾群众的家园很快重新建起来了,而她又开始为改善聂堆敬老院21名孤寡老人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度晚年而忙碌起来……。

 

 

 

 

 

 

 

 

 

 

 

 

 

引文

 

同情心与谦虚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可以当一个倾听者,并尽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与群众同乐同悲,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解决好,是朱晓霞的心愿和为政之道。

 

 

这篇文章同时有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