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熙 (中國香港)


 

楊寶熙——從一磚有機豆腐開始「自在生活」

photo_scheme12

2007年10月,「自在生活」──一間專門推廣和鼓勵簡樸健康生活方式,銷售天然健康和合符生態和諧的產品和日用品的非牟利機構在香港正式成立。楊寶熙是創辦人之一。故事,卻應該在更早的時候開始。

根據「自在生活」的簡介,那是在2007年初,寶熙跟幾位朋友因為深感市場上買到的豆腐全無豆香,希望吃到本地優質、健康和環保的弄製品,經幾個月奔走,終於得到一間豆腐廠的支持,在2007年3月,出產本地第一磚有機豆腐。她們通過共同購買銷售豆腐豆漿,累積一點經費。其後,寶熙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了一直深深藏在心底的某些意念,決定成立「自在生活」。

「自在生活」在2009年初才設立了辦公室,只有兩位兼職員工。銷售全靠共同購買(在國內和台灣叫團購),以及相熟朋友的網絡,直接由貨倉出貨到顧客手中。這種營運模式除了節省營運成本,主要要落實公司的使命。「金錢掛帥的商業世界剝削了人們的選擇和可能,更扼殺了人們對環境、土地、健康和人情味的愛惜;共同購買正正是讓人們尋回這些失落的價值。」寶熙說。

那些心底的想法演繹成具體的消費活動,演繹成「自在生活」的使命:就是希望香港人的消費行動能夠來一個徹底的轉變,特別在飲食習慣和日常必需品消費方面;就是要推動本土生產或加工的有機或天然食品,提高消費者對土地健康的敏感和關懷,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和諧互惠/互信的緊密關係;就是要鼓勵簡樸和悠閒的生活方式,減少生活垃圾,旨在維護大地的健康和我們自己身、心的健康。

2008年中,「自在生活」銷售的貨品除了有機豆腐和豆漿之外,還有走地雞雞蛋、本地有機香蕉、有機乾貨和符合生態和諧的用品(例如「綠慧公社」的廢油再造肥皂和梘液、環保廁紙)等近40多種產品,近年更嘗試銷售合時令的加工食品。生意規模不算大,但總算反應理想。消費者要集體購買,而買有機豆腐和大米,更要自備盛器。

目前,「自在生活」與不少的社區組織合作推銷有機豆腐和豆漿,趁機分享箇中的理念和價值,例如聖雅各福群會,中心實行社區經濟時分劵計劃,街坊參與分銷豆品的工作,以換取時分劵;然後他們可以用時分劵和現金換購豆腐,用平價嘗到優質的有機豆品,而參與的過程就是一種充權。

「共同購買最大障礙是人們的習慣。可喜的是,現在不少社區組織的婦女都會踴躍集體訂貨,甚至說不再到街市買豆腐。雖然價格略高,但她們認為有機豆腐口味清純,又保證健康,有利環境,又可惠及生產者。」一些經濟條件不算好的基層婦女也說「又唔係日日食,寧願食少些,食好些。」

有機豆品的銷售額有九成來自共同購買,只有一成是散客。其他乾貨的顧客則以中產和白領一族的散客為主。寶熙解釋由於惠顧滿500元豆品有免費送貨服務,而散客不會一次過買500元豆品,因此形成了乾濕貨源分佈的差異。接下來,「自在生活」考慮與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和區議員地區辦事處合作,開拓更多共同購買分銷點。「我們不想跟大企業合作,我們支持本土小型商號。」寶熙不忘補充。

對共同購買和本地生產有解不開的情意結的寶熙,多年前在嘉道理農場工作時,就一直致力推廣生態農業與社區支持農業(CSA)。前年,她又跟另一班朋友合作搞「土生合作社」,賣天然健康米和乾貨,可惜短短大半年就結業,上了寶貴的一課。

再接再勵,寶熙說主要是不滿一些只為謀取暴利滿口係健康的公司,而眼見本土農業生產式微,很多珍貴的民間食品製作也逐漸煙沒,寶熙深信共同購買是出路。「香港也有很多傳統食品生產商,豉油、茶果、砵仔糕的生產...都可以重新發展!」寶熙說。

「我想辦一間好像台灣里仁的企業」開始時,只是簡單幾個念頭。寶熙直言:「自在生活」的發展正處於一個交叉點。究竟要朝企業化方向拓展,還是保持現時人手資源有限的方式量力而為?共同購買是一個另類的銷售模式,也不鼓勵無謂的消費,是否可以用傳統商業的營運方式去經營?

這一切都是當下要從詳計議的事情。

這篇文章同時有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