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燃烧在战斗的原野(冯守娥)
文:(陈志平)
如果说歌如人生,那么属于冯守娥的主题歌不只一首,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有时是重唱,每一首都是以生命的音符串成……。
启蒙
冯守娥出生于1930年台湾省宜兰县冬山乡旧称奇武荖的小农村,她是母亲因繁重农忙连续夭折了两名男孩后生下来第二个存活的孩子,也是家里第一个女孩,即便如此,重男轻女的祖父仍劝说父亲将终究要嫁人的女孩送人当童养媳,所幸父亲坚持无论男孩女孩都要自己养育,并一视同仁地细心教导,当时父亲一边务农一边在公学校担任老师,他开明且认真求知的生活态度,不但改变了冯守娥的命运,也成为她生命的启蒙者,父亲教导的一首日本歌谣,更让冯守娥尽管仍懵懵懂懂的小小脑袋,开始摸索人生的意义:
我為什麼生出來?
(私は何故生まれ來た?)
生出来的我究竟要做什么?
(生まれて私は何をする?)
只是吃?只是睡?只是动?
(只食い動き眠るなら)
这跟禽兽不是没有两样吗?
(鳥も獣も変りない!)
从有记忆开始,冯守娥似乎就少有空闲的时间,她的母亲18岁结婚,48岁过世,30年间共生下14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身为家中的长女,冯守娥身上总是背着要断奶的弟弟或妹妹,双手还要帮忙得喘不过气来的母亲做家事,因此从8、9岁开始,冯守娥已隐约感受传统女性的生命是如何的沉重。
虽然母亲短短的一生累得没有享过福,但在当时的环境,冯守娥的父亲还是很疼惜妻子的。冯守娥五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母亲和孩子,从冬山搬到宜兰县最繁华的罗东镇,白手起家做酱油生意,尽管生活忙碌且辛苦,父母仍会找时间聊天,每晚吃完饭,父亲母亲更会喊着「囝仔(小孩子)来唱歌啦!」全家人就挤在榻榻米上一个个表演、唱歌,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幸福。
冯守娥的父亲从小教她和哥哥「孟子」,告诉他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父亲也常常出些算术题考冯守娥和哥哥,有时冯守娥算得比哥哥快,父亲更是大力称赞,一次父亲说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冯守娥和哥哥自此就常为了要让好东西给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但这也是冯守娥和哥哥仅有的吵架记忆。
尽管女性意识已日渐萌芽,但和乐的家庭、父母对男孩女孩平等的教育、以及跟大她两岁的长兄冯锦辉深厚的感情,让冯守娥对男性没有反感,但有时候哥哥偷懒不想做家事,总说「在大事上让父母高兴比较重要」,家里的事是「小事」因此不重要,只是这些「小事」最后往往由冯守娥接下,这也让她长大后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思索,更着重于探究制度和传统观念的不合理。
虽然从小感受到传统女姓的辛苦,不过随着年纪渐长,让冯守娥困惑的,还有大人们谈起日本政府或抗日事件时讳莫如深的态度。当时是上世纪40年代左右的台湾,自1895年日本占据以来已历经40多年,曾经真诚相信皇民化教育,冯守娥小时候一度虔诚得每当买了零食、获得全优成绩时,都会先拿到日本政府规定每家设置的日本神棚拜拜,感谢「天照大神」的庇佑;只是日本人视台湾人为「二等国民」,对台湾人无论在教育措施、战时生活物资配给上都采歧视待遇,逐渐让冯守娥感受到身为殖民地人民的悲哀;就在日本战败前不久,有一天,哥哥被征召当日本兵,冯守娥的父亲偷偷要他多带一套中国衫,并叮咛哥哥万一碰到中国人打中国人,千万要逃走,因为大家是一家人,当时,冯守娥已真切地明白台湾人不是日本人。
自由的吼声
除了对女性问题的疑惑和对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不平,战争末期美军频繁对台空袭、空袭后支离破碎的惨状、以及随时随地躲空袭的日子,让冯守娥深刻感受战争的可怕以及和平的可贵,然而,迈入少女时代的冯守娥怎么也没有想到,当战争终于结束、台湾终于光复,迎接她的竟是一生中最悲凉的一段岁月。
1945年8月15日是个大晴天,当时冯守娥已从罗东女子公学校毕业,考上宜兰兰阳高等女学校,顶着炙热的阳光,冯守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整庄的人因为稻米缴得不够,被日本人罚跪还用力责打,她看了义愤填膺,一路上直气愤地想着要不要写封信向日本总督府抗议,没想到一回家就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玉音放送」,顿时全民欢欣鼓舞,大家高喊着终于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回到祖国的怀抱里了。
光复后两岸恢复交流,高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让像冯守娥和冯锦辉这样的知识青年,发奋地勤学中文,对来自大陆、日本的社会主义新思潮,以及大陆传入翻译西方的名著更是求知若渴,冯守娥和哥哥冯锦辉勤读《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傀儡家庭》、以及《她的一生》等世界名著,在两年内学会用中文写作,在课堂上,大家念的是矛盾、巴金的文章,课堂后,同学热烈讨论「三民主义」的思想,在摆脱了日本、终于成为自己的主人后,怀抱理想的台湾青年满腔热血都在思索如何救中国,这群大无畏的青年,彷佛个个都想一肩担起复兴中国、唤醒东亚睡狮的担子。
从小就对妇女处境格外同情的冯守娥,此时开始投身台湾战后最早的学生妇女运动,她和同学们在三八妇女节时于学校开纪念会、唱妇女节歌,并数度代表在学校演讲,主张提高妇女的地位,当时冯守娥还写了一篇〈论台湾妇女)的文章,强调台湾即使在日据时代仍教育妇女三从四德的思想是错的,但解放妇女也不能学美国妇权运动者极端主张「女尊男卑」,台湾的女性应从提升自己的能力做起,不要被琐碎的家务封闭心灵,应该多读书、多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眼界,并应根本建立男女分担家务的社会制度及设施,包括托儿所、养老院等,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此时萦绕在冯守娥心中的,是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热情地唱的妇女节歌:
冰河在春天里解冻
万物在春天里复苏
全世界被压迫的妇女
在三八喊出自由的吼声
从此我们永远打出非人的牢笼
困难使我们变得更坚定
旧日的闺秀变成新时代的英雄
我们像火花像炸药
像天空的太阳一样光明
武装起头脑
武装起身体
勇敢地把自己投入民族解放的斗争里……
烈火的青春
但是战后经济萧条,来台接收的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急剧升高,动乱一触即发。一次冯守娥坐火车到宜兰,一名混混故意把一个乘客的东西踢下火车,乘客气得跟混混理论,这名混混还大言不惭地说「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啦!你要怎么样?」不久后,于1947年2月28日,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1]就爆发了。
如同电影切割的场景,此时冯守娥还不知道,在西岸台中由谢雪红领导的二七部队中,一名担任突击队队长、率部队进攻日月潭的台中农学院学生陈明忠,日后将是见到哥哥冯锦辉最后一面的牢友,并成为冯守娥一生的伴侣。
二二八事件后,台湾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由当年的满心期待转为失望、憎恨,但知识青年、大专学生却从仍未中断的两岸交流中发现,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一样不得民心,并于国共战争中节节败退,台湾的知识青年因此兴起一股「向左转」的热潮,由认同「白色祖国(国民党政府)」转而认同「红色祖国(共产党政府)」,许多青年即使没有加入台共,仍然热切地追求社会主义标举公平正义的理想,由大学生组成的社运艺术团体「麦浪歌咏队」、「乡土艺术团」,在台湾全岛巡回表演,倡导社会主义思想,造成极大的轰动。
身在东岸冯守娥与哥哥冯锦辉,和西岸的大学生、知识青年一样,热烈地组「读书会」,讨论着如何改造社会的问题,此时冯守娥还写了一篇长达19页〈论中国教育〉的文章,分析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优缺点,当时一首名为〈青春战斗曲〉的歌,深刻地描绘这些爱国青年的热情:
我们的青春像烈火样的鲜红
燃烧在战斗的原野
我们的青春像海燕样的英勇
飞跃在暴风雨的天空
原野是长遍了荆棘
让我们燃烧得更鲜红
天空是布满了黑暗
让我们飞跃得更英勇
我们要在荆棘中烧出一条大路
我们要在黑暗中向着黎明猛冲
然而,当冯守娥的父亲读完冯守娥的文章,虽然说写得不错,但二二八事件后当局镇压的余悸犹存,父亲因此也忧心地提醒她要小心,父亲说,他也很重视教育问题,但国事最好不要碰;没想到过没多久,父亲的担忧成真,而且就在同一天,冯守娥和她的哥哥冯锦辉都被情治人员带走。
1949年,在国共战争中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有美国作靠山,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展开长达20、30年,逮捕数万人、并处死数千名菁英的「白色恐怖」,就在那一年5月14日傍晚,冯守娥和哥哥冯锦辉,先后被带上同一辆吉普车,并载往台北关入「保密局」,数小时的车程成为冯守娥和哥哥最后的道别,同年10月2日,年仅22岁的冯锦辉遭到枪决,冯守娥被判10年徒刑,在送往台北监狱后又移送到在东台湾外海的岛屿「绿岛」监禁。
命运的安排,让当时与冯守娥还不相识的陈明忠,和冯锦辉关在同一个牢房里,曾经以为自己要被枪决而吓出一身冷汗,当陈明忠和要被带往刑场前的冯锦辉握手告别时,却惊讶地发现冯锦辉面对死亡,双手仍如热血般的温暖,「原来真的有人能做到视死如归!」陈明忠对只大自己一岁的冯锦辉满心佩服,因此当有人告诉他同在绿岛的牢友冯守娥就是冯锦辉的妹妹,陈明忠默默地记在心里。
被带离罗东后,虽然和哥哥关在同一处,但牢房的铁窗、高墙,让挚爱的哥哥至死无法再见冯守娥一面,每当牢房的看守急忙地关着走廊那一头靠着法庭的窗子,大家就知道又要有人从法庭被带出去枪毙,10月2日一大早,冯守娥和哥哥被指控的案件秘密宣判,看见看守又急忙地关上走廊的窗子,「窗外是哥哥正被带往刑场吧!」在牢房的这一头,冯守娥忍不住泪如雨下,心中一边为哥哥唱着「安息歌」,虽然早知道走这条爱国路就要有可能牺牲的觉悟,冯守娥却仍痴心地希望此刻突然刮起大风雨,在一片混乱中,哥哥就像电影情节一样被人救走了……,只是这样的奇迹在现实人生中终究只是妄想。
在那个纷乱的时代,许多理想青年就这样失去了生命,只有同拥爱国情怀的牢友们,在刑场另一头的牢房里唱着「安息歌」,送他们走上最后一程:
安息吧死难的同志
别再为祖国担忧
你流的血照亮的路
指引我们向前走
你是民族的光荣
你为爱国而牺牲
冬天有凄凉的风
却是春天的摇篮
安息吧死难的同志
别再为祖国担忧
你流的血照亮的路
我们继续向前走。
如今回想,当初哥哥冯锦辉炽热的手心,想必也是为妹妹终能保住性命,而稍稍感到安慰吧!但失去了如挚友的长兄,冯守娥心中的悲凄无可言喻,然而尔后,狱中一个个人格高风亮节的老师、牢友,同样被带往刑场的不归路,4年后冯守娥的母亲突然病逝,狱方却不准她返乡奔丧,种种伤痛、遗憾,让还正是双十年华的冯守娥历经沧桑,但这样悲苦的日子,在牢友们相互安慰彼此打气下终于过去。1960年5月31日,冯守娥坐满10年刑期出狱,此时她已经31岁。
民主和平的花朵
在那个年代,政治犯就算出狱,求职生活也常常四处碰壁,大家因此戏称是「出了小牢」却「进了大牢」,但在辛苦取得稳定的工作后,冯守娥和陈明忠相遇、结婚,并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尽管两人都因追求理想坐了10年苦牢,心中的热情却丝毫未消褪,更因夫妻拥有相同理念,对人生理想执着的烈火持续燃烧,两人为女儿取名「志民」、「志平」,意涵「志在民主」、「志在和平」,名字的源起是两人年轻时都唱过的歌「和平民主的鲜花儿开」:
山上的荒地,是什么人来开
地里的鲜花,是什么人来栽
什么花儿开放呀结出了自由的果
什么花儿开出呀幸呀幸福来
山上的荒地是我们大伙儿开
地里的鲜花是我们大伙儿栽
民主花儿开放呀,结出了自由的果
和平花儿开出呀,幸呀幸福来
和平民主的鲜花开
自由幸福的日子来
咱们大伙儿多自在
快来看好花果树呀
让它好好的站起来
站起来呀站起来
别让它遭灾害
别让它遭灾害
别让它遭灾害
然而,一家四口和乐的日子只维持短短10年,1976年党外势力正逐渐壮大之际,同年7月4日,陈明忠因参与党外活动第二度被捕,7月5日,特务人员气愤地质问在牢里遭到刑求审问的陈明忠,家里房子登记在女儿名下是不是「预谋犯案」,由于当时政治犯若遭以叛乱罪判处死刑,财产将全数没收并分给特务作为奬金,陈明忠因此惊觉自己将被求处死刑,果然,历经六天五夜、及三次五天五夜四阶段,包括拔指甲、灌辣椒水、电击等残酷刑求,当局却仍得不到当局要的口供后,10月29日,检方仍以「惩治叛乱条例」第二条第一项唯一死刑罪,将陈明忠起诉。
此刻冯守娥再度面临人生最大的变局,先生陈明忠被抓进去一周没有消息,自己也被监禁疲劳审问二天二夜,但获得释放后,冯守娥发现自己被羁押期间,警总偷偷拿走家里的户籍证件,家人根本没有办法请律师为先生辩护,检方却已求处陈明忠死刑,冯守娥赶忙补请律师,却又再次遭到当局逮捕,结果请的3位律师最后一句也没能帮先生辩护。情势如此的严竣,想到哥哥遭枪决时无力挽回,冯守娥被释放水努力奔走请求救援,在特务严密监视中,她偷偷把讯息传给在美国的二妹和重视人权的国际友人,妹妹立即在美国召开记者会呼吁各界声援,于是,包括美国副总统韩福瑞写信给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要求释放陈明忠,国际特赦组织要求政府提出叛乱证据,并认定陈明忠为「良心犯」,美、日的人权运动者也先后发动救援游行,在美国的华侨与留学生,更热心地集资1万6千美元刊登《纽约时报》全版广告,要求释放陈明忠,最后警总被迫退让,11月27日,陈明忠被改判15年徒刑。
度过最冷的冬天
陈明忠死里逃生,却因遭严酷刑求全身是伤,不但颈椎、脊颈受损,自此手和膝盖也都不再灵活,此次冯守娥虽然没有一同入狱,却一样面临艰困的处境,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0岁,刚缴完最后一期房贷,全家存款只剩1万元,本来婚前冯守娥担任的会计及日文翻译工作一直维持到婚后孩子上小学,但因学校只上半天课小孩放学后无人照顾,冯守娥只好辞去工作,如今先生再次身系囹圄,冯守娥已是46岁的中年妇女,要重新就业岂是易事?所幸学生时代认真求学打下的日文基础,此时再度派上用场,冯守娥找了翻译日文文章、日剧录像带的工作,并看报纸应征补习班日文教师,由于教书认真,广受学生好评,学生帮忙宣传、介绍,冯守娥逐渐在各日文补习班及私人公司开课,日常开销终于不至于成为问题,且日文一教就近30年,直至74岁冯守娥才退休。
但当年的生活仍是艰辛的,为了赚取一小时数百元的微薄钟点费,冯守娥常常必须换三班车去教书,连一包10元的铝箔包饮料都舍不得喝,一个台风天晚上,上完课从新庄赶回家,冯守娥还掉入因淹水看不出没有盖上孔盖的下水道坑洞里,最后请弟媳妇赶来帮忙送医急诊;即便日子过得这么辛苦,冯守娥仍坚持每年寒假、暑假,一定要和两个女儿带着学校一学期的作业、一大箱的食物饼干,从台北或坐车、或搭船到台东,再换乘小飞机到绿岛与先生会面,尽管每次花数万元旅费,3人只能见先生半小时,冯守娥的探夫之旅却是十年如一日,为的就是不要让孩子忘了爸爸的长相,了解父母为一生的理想无怨无悔。
一个人要撑起一个家,还要承受当局无止尽的监视压力,在这段辛苦的日子里,冯守娥每当遭遇挫折觉得快撑不下去时,就会唱一首「度过这冷的冬天」来安慰自己:
度过这冷的冬天
春天就要到人间
不要为枯树失望
春花就要开放
度过这冷的冬天
春天就要到人间
不要有一点猜疑
春天是我们的
但陈明忠当初被严酷刑求的后遗症,在他坐牢第9年开始愈发严重,身体愈来愈差,冯守娥再一次为先生寻求援助,向当局申请让陈明忠保外就医,但一次又一次遭到驳回;然而冯守娥并未因此放弃,一个月又一个月,针对每次驳回的理由,冯守娥的陈情书一封又一封的寄,被驳回再寄、寄了再驳回、驳回了继续寄,两年间她不间断共写了30封请求保外就医的陈情书,平均每20天写一封,直至第30封,经由朋友帮忙,辗转交到当时任职总统府一局局长的马英九手中,在马英九低调帮忙下,陈明忠终于获准保外就医,并在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获减刑为10年出狱,但此时陈明忠已被关了11年。
在陈明忠获保外就医前,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确实不佳,当局先将他送到花莲军医院医治,尽管台北花莲仍有相当距离,但对冯守娥来说,比起在台东外海的绿岛已经近了许多,她因此从过去每半年带小孩会见先生一次,改为每个周末清晨搭北回铁路第一班列车到花莲探视,如果花莲医院不准接见,冯守娥就会坐着不走,直到院方退让为止,相对于许多政治犯入狱后就落得妻离子散的悲凄下场,冯守娥的坚持,让看守陈明忠的人都不禁动容,他们忍不住感叹「居然有这样的太太」,并对陈明忠说「你们的感情一定非常好,否则你的太太怎么可能做到这样」。
但对冯守娥来说,当初选择陈明忠作为终身伴侣,就因为两人拥有同样的理想,11年来面对家人心疼的眼光,冯守娥始终强调她和先生婚前就约定,彼此不会成为对方的包袱,先生为理想坐牢,她坚定地支持从不以为苦,反而安慰婆婆不要认为自己苦命,终于经过11年分离,冯守娥一家团圆了,但总计,冯守娥和先生陈明忠前后已坐了31年牢,哥哥冯锦辉更为理想牺牲了生命。
压不扁的玫瑰
许多曾遭到政治迫害的人,出狱后都选择不再过问国是,然而冯守娥和陈明忠追求和平的热情却未被这样艰辛的经历消磨,相反的,他们从未忘记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下,被殖民人民的悲哀与痛苦,也始终坚信国共内战、两岸对立,是造成过去台湾白色恐怖悲剧,以及当前两岸紧张关系、台独势力高涨的根源,因此尽管屡遭打击,从陈明忠1988年出狱至今,冯守娥和陈明忠仍不间断支持各项促进两岸和平运动,并参加反战争、要和平、争人权的国际会议以及反殖民团体的抗争活动,同时,多年来两人也持续参与争取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事件平反运动。
也因此,当2001年小泉今正日当选日本首相,并宣布将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东亚各国质疑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后,冯守娥和陈明忠以「被害申告人」身份,结合百余位台湾爱和平的人士与原住民、以及百余名日本、韩国人士,于2003年2月共同向大阪地方法院提出「靖国参拜违宪诉讼」,并担任台湾原住民要求领回战死祖先在靖国神社灵位行动的翻译与顾问。
冯守娥在对大阪法院提出的申告书中强调,她虽然不是为日本战死沙场的旧殖民地战死者遗族,但她曾经是旧殖地的人民,充分体会殖民统治下人民的悲哀及受军国主义蹂躏的痛苦,作为当年的被害者之一,日本军国主义是否复苏因此也是她的切身问题,尤其在陈明忠遭受政治迫害面临死亡威胁时,曾受到包括日本、美国、英国等爱好和平人士发起救援运动资助,她因此相信,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防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不只是为确保旧殖民地出身的战死者遗族的权利与尊严,更是为争取人与人之间平等、公平的对待,以及追求世界大同世界和平的理想。
冯守娥和陈明忠不只向大阪法院提出诉讼,两人更以超过75的高龄,自掏腰包3年内赴大阪出庭九次,同时义务担任整个诉讼团队的翻译,历经3年的诉讼,日本大阪高等法院终于在2005年9月30日判决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违宪,展现有良心的日本人对军国主义的反省。
在此同时,冯守娥夫妻对促进台海两岸和平的努力也未曾中断,2005年2月27日,陈明忠在冯守娥的陪同下,赴国民党中央党部对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源起,发表了「被扭曲的历史集体记忆」演讲,详述阐述国共内战是导致国民党统治台湾进行白色恐怖肃杀的根本原因,并呼吁国民党「解铃还需系铃人」,应从国共和解做起,进一步促成两岸和解、共同追求中华民族的强盛繁荣,在陈明忠演讲后,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当场宣布要访问大陆展开「和平之旅」, 两个月后,睽违60年的国共两党在北京谈和解,连战并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签订了「连胡共识」,冯守娥和先生陈明忠多年来为两岸和平付出与努力,终于见到成果。
许多人都惊叹于冯守娥和陈明忠过去几十年艰辛的人生历程,但冯守娥却形容自己的人生有如不断在爬山,过程虽然辛苦,但每爬完一座山总有极大的欣慰,尽管遇到爬不动的时候,但总有亲人和朋友适时地拉一把,让她在苦难中更深切感受到家人、朋友的温暖;此外,爬山时每每会遇到有同样信念、志同道合的朋友,冯守娥说,例如2005年12月在中国昆明遇到的和平姐妹们,尽管努力的领域、方式不同,大家却都是秉持着追求和平的理想,不畏艰难持续奋斗,当和平姐妹们相互交换着「爬山」的经验与心得,这样的时刻格外让人感到无法形容的快乐。
冯守娥还是中学学生时,国文老师教大家一篇「聪明人与傻瓜」的故事,大意是奴才住的房子没有窗户,他跟聪明人抱怨,聪明人只是说「是,是」却没有动作;他向傻瓜抱怨,傻瓜帮他打了个窗户,奴才却反骂傻瓜「你怎么打坏我家?」当年冯守娥一听完故事就站起来问老师,究竟希望大家做聪明人还是傻瓜,老师只说这是个人的选择,没有给学生们答案。
但显然从那时候起,冯守娥已选择走一条吃力不讨好的傻瓜路,环顾四周,像冯守娥一样抱持愈挫愈勇的傻劲走傻瓜路的人还真是不少,这一群「傻子」,尽管走的路布满荆棘,一路上备受打击,但大家就彷佛台湾文学家杨逵笔下「压不扁玫瑰」,不仅挣扎着从石缝中开出一身的艳丽,更坚持以烈火样的鲜红,燃烧青春无悔的战斗。
引文
我们的青春像烈火样的鲜红
燃烧在战斗的原野
我们的青春像海燕样的英勇
飞跃在暴风雨的天空
争取人与人之间平等、公平的对待,以及追求世界大同世界和平的理想。
[1]二二八事件是1947年2月至5月间于台湾发生的官民武装冲突,以及台湾人和大陆人之间的族群冲突。事件主要导火线是二次大战后台湾政府垄断台湾的经济,实施烟的专卖,查缉私烟,而同时,台湾人和大陆人在政治方面受差别待遇,引起族群冲突。事件最后在军事镇压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