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贵香 (中国)


zhouquaixiangB

菇嫂周贵香传奇

站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的田野放眼望去,连成片的蘑菇大棚与周围的花草树木交辉相映,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风景。

创造这幅如画风景的人,名叫周贵香,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农村女性。20多年来,她和自己的丈夫同心同德,矢志不渝地在蘑菇王国里快意驰骋:从当年精心培育出第一朵灰白色的平菇,到如今的多种菇花竞相绽放,当年一无所有默默无闻的农家小姑娘,已经成了各种媒体竞相报道的菇嫂。

如今的周贵香,是抚州市的人大代表,曾获“抚州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当地人心中,都觉得她命好,活得风光。然而,世人只看到了她荣耀的一面,谁曾想过,这20多年,她的事业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究竟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波折道路。

 

创造了一个世界唯一

对立志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每一个创业者来说,在决定进入某一领域之前,一般会考虑两个方面的事,一是害怕技术不过关,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一是担心精心侍弄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技术,通过钻研请教,或许可以用毅力化解;但对于产品的销路,有时即使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免不得要领,打不开其中的门道。周贵香的成功在于,她找到了打开市场之门的金钥匙。

记者:我曾在中央电视台看过一个关于你的电视专题片,名叫《种菇种出好日子》,说的是你和丈夫栽培蘑菇的故事。那个片子有个镜头让我特感动——你的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你和丈夫仍然坚持天天到市场上去卖蘑菇。你能不能给我们形象地描述一下,你的“事业”到底有多大?

周贵香:那就先说一下我的规模吧!我现在有16个食用菌大棚,每个大棚约半亩地,这些大棚共计占地有10多亩。厂房,总共是3200平方米。这不包括合作社其他成员的菇棚。

记者:这些大棚栽培的都是什么蘑菇品种?

周贵香:有平菇,有金针菇,有茶树菇,有虎奶菇。总共有16个品种,其中,虎奶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记者:自主知识产权?

周贵香:虎奶菇属于野生的蘑菇品种,一直没有驯化成功。你知道,没有驯化成功的品种,人工是不能栽培的。2006年开始,我们和华东理工大学(记者注:该大学在抚州市)合作,共同开发研究,现在虎奶菇已经可以规模化生产了。去年,我们的虎奶菇生产技术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可以这样说,我这里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人工生产出虎奶菇的地方。

记者:这些产品都销到了什么地方?

周贵香:有的蘑菇(记者注:蘑菇是食用菌的一种,但在不规范的口语中,蘑菇有时泛指食用菌)只能销售鲜品,有的可以制作成干品出售。像平菇、金针菇,是鲜菇,我们就拿到抚州的各大集贸市场上批发;像茶树菇、虎奶菇,可以加工成小包装,销到超市上去,像南昌的“家乐福”,抚州的“步步高”“振宇”都有我们的产品。

记者:听说你的产品销路不愁?

周贵香:我搞了20多年的蘑菇栽培销售,从不给我的产品里添一丁点儿水。大家都说我的东西分量够、水分少,都愿意买我的东西。目前,我的产品占据了整个抚州食用菌市场80%的份额。给鲜品里添水虽然能增加产品的重量,但失去的却是别人对你的信任。

记者:你的产品凭什么能打入超市?

周贵香:超市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你的产品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为了将产品进入超市,我们的种植基地申报了“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茶树菇产品也得到了农业部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为了形成品牌效应,2003年我们还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商标。我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要把产品打进超市是不可能的。现在按照新出台的《食品卫生法》,进入超市的食用产品必须有QS标,我们正在积极申报。

 

万千弟子遍天下

创业之初,家境贫寒的周贵香,怀揣家中仅有的300元钱和一个改变命运的梦想,走出家门到宜春拜师取经。现在,随着事业的逐步发展,周贵香的名气大了起来。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艺者络绎不绝。是把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还是把关键技术留上两手?周贵香选择了前者。在她看来,别人学了她的手艺,非但不会抢了自己的饭碗,而且大家还可以形成合力,把蘑菇事业做大做强。

记者:现在,到你的食用菌基地学艺的人不少,不怕别人抢了你的饭碗?

周贵香:怎么会呢?如果大家都是一家一户地搞,就算是生产出的产品再多,又能有多少呢?如果大家都搞,就能形成规模。一旦有了规模,外地的客商就可能来当地收购你的产品呀!如果你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你只能自己拿到集贸市场自己去卖。像福建古田,像浙江庆元,家家户户都搞食用菌,人家县里财政的20%-30%都靠它。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办法与他们竞争。我现在觉得,我们这里搞食用菌的人太少了。

记者:有没有统计过,到你这里学艺的人总共有多少?

周贵香:总共有一万多人吧!

记者:他们都是哪里人?

周贵香:全国各地哪的人都有,江西的,广西的,湖北的,四川的,安徽的。最远的是新疆的,这个学员到我这里来,光来回的路费就花了两千多块钱。相比较而言,南方的学员要比北方的多。一是因为北方远,来我这里花的路费多;再就是我们这里的媒体对我的报道多一些。

记者:到你这个地方学习技术,你收人家多少钱?

周贵香:我们收880块钱,包吃包住。学员可以学到十多个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我们送他这些食用菌品种的母种。有了母种,他回到家就可以自己扩繁了。

记者:多长时间能把这些技术掌握了?

周贵香:一般情况下,我们五天就能教会。有些学员想在我们这里多待几天,这也完全可以,什么时候他认为自己学会了什么时候离开,也行。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员都能学有所成。

记者:能给我举个向你学了技术之后成功的例子吗?

周贵香: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罗针镇,目前种蘑菇的专业户不下30多家,技术几乎都是出自我这里。这些专业户,以前家里条件都不是很好,种了蘑菇后,都脱了贫,致了富,每年收入都在两三万元。

记者:如果在你这里学不到技术怎么办?

周贵香:不可能学不到,除非他不想学。

记者:你出过书?

周贵香:2006年参加了临川区食用菌协会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教材的编写;去年参加了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一书的编写。

记者:如果想搞食用菌栽培,得投资多少钱?

周贵香:这个可多可少。比方说灭菌用的高压锅,你如果从厂家买一台新的,可能需要1000元左右。但你要是用废旧的汽油桶代替可能一分钱都不用花。如果搞一个半亩大的菇棚,我觉得顶多两千块钱。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千块钱的投资是固定投资,第二年就用不了这么多了。

记者:以平菇为例,半亩大的菇棚,在正常情况下,能产多少斤?

周贵香:平菇的产菇期是八个月。在这八个月中,能栽种三茬。半亩大的菇棚,一茬产两万斤鲜菇不成问题。如此计算,一年大概能产六万斤新鲜平菇。

 

让农民从合作中受益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牢牢抱成团。”农民为了抵御来自市场的风险,纷纷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民管,民有,民受益——合作社的精髓。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部叫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法律。按照这部法律的规定,农民可以联合起来组织专业的合作机构,以合作社法人的名义参与市场经营。同年,临川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周贵香被社员推选为理事长。

记者:成立合作社是当下农村的热门话题,因为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太难了,农民寄希望于“组织”,希望成立合作社能够规避市场的风险。在现实中,我也发现,有不少的合作社其实就是一个空壳子,要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要么名不符实,真正的农民参与不进去。我想知道,你的合作社是什么结构?

周贵香: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起人为10人,全部都是农民。经过近两年的运作,社员(记者注:合作社的社员指的是出资人,相当于公司的股东)已经发展到了60人。目前,合作社注册资金是60万元,每个社员出资一万元。大家权利义务都是一样的。

记者:听说你的合作社是江西省的标兵?

周贵香:前年被市政府授予“抚州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省政府授予“江西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被我们江西省农业厅授予“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和“江西省标兵专业合作社”。但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要继续努力,把合作社办好。

记者:辐射范围有多远?

周贵香:60名社员遍布临川区的四个乡镇。

记者:社员都享受到了哪些好处?

周贵香:最开始合作社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仅是向合作社成员收取每袋一毛钱的技术指导费。现在则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2006年10月,我们合作社利用厂房做担保,以五毛钱一公斤的价格,一次性购买了100万公斤棉籽壳。第二年2月,棉籽壳的价格一下子涨到了一块钱一公斤。光这一项,就为社员减少了50万元的投资。最重要的是,社员的产品都是统一销售,有品牌,有销路,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当然,我们的生产标准也是统一的。

记者:现在你有什么新打算?

周贵香:打算很多。但大的方面有三点:第一,刚才和你说到的虎奶菇,出菇时间目前只有五个月。我们申报的项目,已获批准。我们准备再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运用和平菇的细胞融合技术,来延长出菇期。如果成功,虎奶菇的出菇期能延长一倍,产量能增加30%。这个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第二,我给合作社定了一个目标,争取让社员的年人均收入比我们抚州市农民平均年收入增加30%-40%,现在国家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我们要争取到农业部和其他部门的支持。第三,现在,农业部、商业部正在搞“鲜活农产品进超市”项目试点,我要把我们合作社的鲜菇产品争取进去。如果是这样,免除了中间环节,农民就能最终受益。

(2009年第7期《农家女》)

这篇文章同时有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