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六芬 (中国)


liufeng

耿六芬:外来媳妇当了全国劳模

“如果没有《农家女》杂志,我就是在我们那个山沟里再干上一百年,也不会有人知道我的名字;如果没有《农家女》杂志,我就是吃再大的苦,也当不了全国劳模。”

2010年4月27日中午,在农家女杂志社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来自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石门乡新龙村祖基自然村的耿六芬一提起《农家女》杂志,就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两个小时前,她以普通农村妇女的身份,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到了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是什么样的成绩让她跻身全国劳模之列?是什么样的感情让她对《农家女》杂志如此念念不忘?

 

被婚姻改变了的命运

耿六芬今年36岁,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会泽县鲁纳乡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里姊妹众多,1994年8月,初中毕业不久,耿六芬便辞别亲人来到了省会昆明打工。

打工期间,经人介绍,耿六芬认识了一个名叫赵英学的男孩。赵英学是贵州农村人,曾有过几年当兵的经历,小伙子虽不善言辞,但勤快善良。作为背井离乡的外地人,孤单的滋味自不言说,有个伴则可以相互依靠排遣远离家乡的忧愁,很快,俩人擦出了爱情的花火。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的耿六芬后悔不迭,说自己走错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是赵英学人品有问题吗?不是!“怪就怪我把他的真话当成了假话。”耿六芬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俩人感情持续升温,接着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男友赵英学的老家地处大山深处,他担心耿六芬嫁给自己吃苦,就对她说,我们那个地方可穷了,住的是茅草屋,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稀饭糊糊,你要是跟了我,总得吃苦受累,终身大事你可要考虑清楚呀!

耿六芬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在她自己心目中,自己啥样的苦都吃过,没有什么困难能把自己吓住。她望着眼前白白净净的男友,有些不太相信他的话,那时的耿六芬在心里想:你的家乡再穷,能穷到什么程度?不会是编瞎话骗我吧?

就这样,耿六芬答应了男友的邀请,与他一起回家乡结婚。

由云南省昆明市坐车到贵州省六盘水市,由六盘水市转车再到威宁县,车越往男友的家乡走,耿六芬就越失望,她没有想到,在中国还有那样偏远的地方。当她随着男友下了不能再往前开的汽车,走进一望无际的大山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哇哇地哭了起来。

“没去过我们那个地方的人,永远想象不出我们那个地方有多穷,汽车进不了村不说,就是步走也得格外小心,要是踩空了就会掉到两边的悬崖里。”耿六芬说起自己第一次祖基的情形,表情仍旧复杂,“下车时,天已经黑了,我很害怕,就告诉他,我不去了;他安慰我说,已经到家门口了,回去咋行,你住个七八天再走也不晚呀。”

抹黑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耿六芬随男友忐忑不安地来到了祖基。

男友的父母见儿子领回来这么漂亮的一个媳妇,说啥也不让耿六芬再回去了。三个月后,21岁的耿六芬怀上了她的第一个孩子。

由于心里落差极大,虽然肚子里的孩子暂时拴住了耿六芬,但那时的耿六芬下定了决心,自己一定要离开祖基这个地方。果然,孩子出生后,耿六芬把孩子就丢给了公婆,自己又跑到昆明打工去了。

然而,作为母亲,无论耿六芬怎样想摆脱那个落后的山村,却无法割舍掉对孩子的牵挂。就这样,几年的时间里,耿六芬来来去去,在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之间来回奔波。

真正让耿六芬安下心来在祖基呆下去,是丈夫家发生的一件意外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耿六芬的小叔子脑子突然失了灵。有一天,他翻邻居家的墙头,被人发现之后打死了。

小叔子意外身亡,给耿六芬的公婆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怕公婆出事儿,就留在了公婆身边,专心在祖基与丈夫一起过起了安安稳稳的日子。

 

一本《农家女》带来的转机

虽然耿六芬早就成了祖基的外来媳妇,但她此前却很少了解这里的村情与村民。现在,当她决定在祖基长期居住下来时,她了解到的真实情况让她震惊不已:这里是多民族聚集的偏远山村,绝大多数村民不认识字;计划生育虽然已是家喻户晓的政策,这里的妇女却在接二连三地生孩子。

从点滴做起,改变村里的面貌,作为祖基文化程度最高的人,耿六芬觉得,要想让祖基走出贫困,就要先改变这里的妇女;而要改变妇女,就得让她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

耿六芬用废旧的油漆桶,做了几盏煤油灯;用一块木板,做了一个简易的黑板,在自家的茅草屋办起了妇女自助培训班,利用劳作之余的晚上,教村里的姐妹们认字、算账。

1999年,香港乐施会在威宁县开展扶贫项目,耿六芬所在的祖基自然村,被列为项目点之一。让乐施会官员烦恼的是,这里的村民不识字,推广项目异常艰辛。这时,初中文化的耿六芬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执行项目的妇女代表,为村民写申请小额贷款的报告。有资料显示,截至目前,祖基村民向乐施会申请的综合发展项目资金已达37万元。这无不凝聚着耿六芬的心血。

让耿六芬难过的是,虽然她是在用自己的真心力所能及地改变这里的一切,可这里的人们似乎并不理解她。她在自己家里教村里的姐妹们学习文化知识,结果村里的男人们不干了,他们找到耿六芬雷霆大发:你把我的媳妇带坏了!你让我的媳妇不回家!

由此同时,耿六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那时的耿六芬已是儿女双全,她和丈夫商量着要到医院做绝育手术,却遭到了公婆的坚决反对。

“每次我说要去做绝育手术,他们(指公婆)就说,过两天再说,过两天再说,结果一晃两个月过去了,我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耿六芬说,“当时我就想,就算是死,也不再生第三个孩子了。”耿六芬来到乡卫生院,一边哭一边求大夫给她把肚子里的孩子打掉。

耿六芬的公公是祖基小有名气的木匠,日子过得在村里是数得着的,她要打掉孩子的想法,让卫生院的大夫很是不解:“你家的条件那么好,你这个人咋不要孩子呢?”

耿六芬也很倔:“你不给我打,我到别的地方也要把它打掉!第三个孩子我坚决不生了!”

大夫无奈,给耿六芬开了一副打胎药。回到家,耿六芬毫不犹豫地把药吃了。

耿六芬的公婆知道她擅自吃了药,很是恼火,尽管她的身体非常虚弱,公婆还是强迫她到地里去干活。吃了药的第三天,耿六芬的下身开始流血,可是公婆却不愿让她到医院去。

“你们不让我去医院,我要是死了,一定想办法留下遗嘱,让我的娘家人知道这件事儿。”见公婆对自己不理不睬,耿六芬哭了。

可是,公婆家里也没有给她看病的钱,怎么办呢?就给她砍了一些菜,让马驮着这些菜出山,到乡里换了钱之后再给她去看病。

“那天路滑,当马走到半路上的时候,一下子踩空了。”回忆起这段经历,眼泪在耿六芬的眼眶里又打起了转,“要是马掉到沟里,非摔死不可,我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去拽马,结果孩子流到了裤裆里。”

有了这样的经历,耿六芬伤心极了,在这个看不到希望的村子里,年轻的耿六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就在她迷茫的时候,乐施会的项目官员送给了耿六芬一本《农家女》杂志。

读了《农家女》杂志的那天,耿六芬整个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我不相信有那么好的单位,不相信有那么好的事,抱着要换个活法的思想,我给谢丽华主编写了那封信。”耿六芬说,是《农家女》杂志让她找到了困惑已久的答案。

信写好后,耿六芬左一遍右一遍地改,改好之后却没有勇气寄出来。她不知道,千里之遥的谢主编,会不会把一个边远农村妇女的想法挂在心上。

有一次到县里开妇女健康知识培训会,耿六芬见到了给她《农家女》杂志的乐施会项目官员,犹豫再三,她还是把那封信交给了他,希望他把那封信寄出去。

让耿六芬想不到的是,那时的《农家女》杂志正计划在2003年12月举办一期“农村妇女参与市场经营培训班”,收到来信的谢主编被耿六芬的坎坷经历所感动,给她发去了邀请,让她来北京参加为期十天的免费培训。

 

用真心感动了无数人

接到谢主编的邀请,耿六芬的心里说不清楚是啥滋味。去吧,自己从没有到过北京,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不去吧,这是一个见世面长知识的机会,错过了一次有可能就要错过一生。

就在她犹豫不决时,她接到了谢主编的电话,谢主编告诉她,这次培训,贵州总共有六名学员,她们可以在贵阳集合,一起结伴前来。

听说有伴,耿六芬放心了。

在农家女学校,耿六芬见到了谢主编,见到了《农家女》杂志的老师,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而耿六芬的故事,也让无数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不少学员和老师,都慷慨解囊,给她捐了款。

回到祖基后,耿六芬像变了个人一样,虽然仍旧要面对那些不理解她的村民,但她一想到谢主编和《农家女》工作人员的期待,浑身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她一边和村民们向乐施会申请建设家乡的资金,一边鼓励村里的青年男女走出去开阔视野。

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要做一期农村妇女的节目,编导们找到谢主编,让谢主编推荐合适的人选,谢主编马上想到了在大山中默默无闻却启迪村民心智的耿六芬。

当年4月15日,耿六芬的事迹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2005年1月,为了纪念《半边天》栏目开播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张越决定亲自到祖基采访耿六芬,制作一期“三八”特别节目。

张越去过农村无数次,却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四面陡峭的羊肠小道。山路弯弯曲曲,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到路两边的深沟,汽车开不进去,马又不敢骑,张越如何走进祖基成了一个大问题。

没有办法,耿六芬只好找来村里的三个妇女,左右两边各一个,架着张越的胳膊往前走,后边的那个妇女,则推张越的背。

独一无二的前行图,相信一定会刻在张越的记忆中,而对耿六芬来说,张越艰难跋涉的画面,无疑刺痛的是她的内心。“那一刻,我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把通往祖基的这条路修通。”耿六芬说。

要修路,钱从何来?耿六芬不知道从哪里来了勇气,她决定找县里的领导解决修路资金。那一年,耿六芬被评为了贵州省劳模,省里给了5000元的奖金,她就用这5000元做路费和住宿费,在县里的有关部门奔波,寻求立项资金。

“那时候,县里的领导,我谁都不认识,我就到县政府等县长。”县长肯定不天天在单位,耿六芬就带着洋芋从早到晚地守着,看门的大爷见她在这里天天坐着,就对她说,县长今天不回来啦,你赶紧趁天亮回家去吧!“今天等不到,明天我再来,只要见不到县长,我是不会回去的!”耿六芬晃了晃手中的洋芋说,“您看,我带着干粮呢!”

耿六芬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县里的有关领导,2006年,县里给通往祖基的九公里乡村公路立了项,70万元的专项修路资金分批次拨付到位。2008年10月,祖基村几千年不通公路的历史得以改变。

谁也没有料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外来媳妇,尽然干了一件男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路修通之后,祖基的村民彻底服了,对于祖基的发展,村民们对耿六芬寄予了厚望。去年年底,耿六芬注册成立了种植养殖协会,她要和祖基的村民们一起改变传统的单打独斗的种养模式,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种养之路。

就这样,耿六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感动了无数人,今年她还当上了全国劳模。一个事实是,全国劳模来自全国各行各业,总共不到3000人,而农村女性仅三名。“下一步我准备培养两个协会的骨干,给村民们培训新的种养技术。”听说获得全国劳模有一笔较为可观的奖金,耿六芬接受采访时,与记者勾画起了祖基的未来。

采访结束时,耿六芬从兜里掏出200元钱,她说自己去一趟邮局特别不容易,她要用这200元钱连续订阅四年的《农家女》杂志。“我永远忘不了《农家女》杂志的激励与帮助,这辈子我绝不会和《农家女》断了关系。”耿六芬说。

(2010年第6期《农家女》)

这篇文章同时有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