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兰 (中国)


叫人感动的平凡农民(刘凤兰)

文:(黑妹)

 

当我提笔写下「刘凤兰」这三个字的时候,头脑中思绪奔涌。我感觉如此荣幸,有机会亲口讲述她的故事;我又感觉如此惶恐,以我这支笨拙的笔能否真实地刻画出她本人的形象?不管怎样,我都尽我所能,将我了解到的这位普通农村妇女展现给读者。我必须首先声明,我要写的这个人是中国农村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位女性,如果非要说她有什么不同的话,也许就是她比一般人多了那么一点善良和那么一点信念。

 

儿子的述说

 

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事儿。我从记忆中择取出十件这样平凡的小事儿,列出提纲,准备动笔。动笔之前,我又给刘凤兰的小儿子刘展志发了一封电邮,请他谈谈母亲给他最深印象和最深感触的事儿。他的回信不长,却坚定了我对他母亲的印象,也改变了我的写作计划。他在信中说:「从小到大,妈妈给我的影响最大,关于她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每件事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但要说印象最深的,我还真难以区分。就说一件小事吧,这件事发生在我小的时候,那时候没觉得什么,可后来我经常回想起来,每每都有很多新的感触。我小的时候正是那个饥荒年代,经常有些三三两两结伴涌进村子讨饭的乞丐。别人家听说来要饭的了,不是把狗拴在大门口,就是赶紧锁上门说家里没人。而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她总是有求必应。至今总有一幅图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两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蹲在脚地上狼吞虎咽地扒着碗里的饭,妈妈坐在他们对面的小板凳上疼爱地看着他们,一边不停安慰:『慢点吃,还有呢。』」。

 

乡村「女博士」

 

刘凤兰,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白石夼村人,1947年出生,汉族,初中毕业。父亲早年含冤去世,母女俩受到了种种不该有的待遇,倔强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她四处奔波,要为父亲平反雪冤。经历了种种磨难,也惊动了有关领导,两年后她父亲的冤案终于平反,母女俩自此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她又回到了久违的学校。或许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刘凤兰从小埋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相信党,相信政策和法律。同时也激发了她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从初一开始她就经常替乡亲们写信、写起诉状,至今她家里还经常有人来谘询法律问题、请求帮忙出主意,因为她是这十里八乡公认的最懂法、最有办法、最热心的人。为此,她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为「女博士」。

 

不知多少次,她留远道来求助的乡亲吃饭、住宿;不知多少次,她给前来哭诉的姐妹添衣送物。她探望过失学的孩子,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过棉衣、吃食,甚至还给在外面遇到了困境的陌生人垫路费。她承受不住她周围的人身处困苦,经常为别人流眼泪、因为别人的事儿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为别人做事时常常表现出一种不顾一切的劲儿。

 

白石夼村自1982年以来,土地从来没有重新划分过,致使村里有全家7、8口人只有两口人的地,而两口人却有7、8口人的地的状况,土地分配严重不均。由于村里宗族势力的影响,几届村委重新划分土地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不但土地不均,苛捐杂税还极不合理,即使没有地也按人口缴税。乡亲们怨声载道却无可奈何,很多年轻人都离开村子到外地谋生路,村里大多剩些老人、妇女和孩子,村庄日渐衰落。为了让更多的乡亲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刘凤兰用尽了各种办法向乡亲们宣传法律和国家最新政策,她把国家政策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来贴在自家的墙上,供乡亲们参看,可是很快就被人撕去了;她又把法律条文复印下来做成宣传板,供乡亲们查阅,但不久宣传板被人砸烂丢进了井里;这一次,她在自家房顶上架起了大喇叭,把自己在报纸、书刊上搜集的法律条款、政策条文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念给乡亲们听。这其中她和她的家人遭遇过种种迫害,她的这些事被《中国改革·农村版》的记者写成文章发表,说她是「用大喇叭宣传『三个代表』的女博士」。

 

竞选村委会

 

2004年11月24日,白石夼村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刘凤兰当选为村委会委员。当初她决定参加竞选的时候,很多亲戚朋友劝她放弃,说在这个复杂的村子里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连一直支持她的老伴儿也说:「都50多岁的人了,还折腾个啥?还嫌家里麻烦不够多吗?」但她毅然决绝,最终说服了老伴儿,她说:「我参选不是为了当选,我就是想通过这件事儿让乡亲们明白,这村官儿不是天生的,连我这50、60岁的老婆子都可以参选、争取做主人;我们的权利不是别人送来的,是我们自己争取来的;要想保护自己的权益,就得主动去争取,不能等。」

 

自当选为村委会委员起,她用一个笔记本记录了上任以来的每一次工作情况。其中有一段她这样写:「2005年元旦,新年的开始,也是我工作的开始,能给村民们办点好事和实事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1)我要争取村委办公室开门,让村民们感到是自己的家;(2)争取村务、财务公开,让村民们知道自己是村子的主人;(3)让村民们知道选票的重要,增强他们参与村务的意识。」

 

2005年6月初,村长召集刘凤兰等几个人商量秋后分地的事儿,主张机动地以招标的方式分给有意愿的村民,在没有达成共识后约定过些天召开村民代表会讨论。回到家里,刘凤兰连夜拟制了一份在村民代表会上的发言稿,发言稿上这样写到:

 

「这次分地,就是土地承包法的落实——按法分地。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承包的土地,既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002年8月29日《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颁布,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共5章65条,规定立法的目的、调整范围、承包方式和期限、承包地的保护以及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目的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是咱农民的法宝,也是农村干部做好土地承包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在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任何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搞法外特权的行为都是法律不能允许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制订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第四条);二是规定土地承包要尊重大多数农民的意愿,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第六条);三是规定在稳定承包的基础上,支持和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第九条)。《农村土地承包法》必将使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土地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特别是咱村多年来土地的遗留问题非常严重,自留地等主要是没有按照政策办事,我不必细说大家都明白。」

 

「我提以下几条意见,要在分地前解决,以防增加不必要的矛盾:(1)从长计出发,规划好村道和机耕路及浇水、排水通道;(2)要兴修水利,聘请水利部门勘测、确定位置,规划出土地;(3)终止多年来的无效合同,并研究采取相应合法的处理方式;(4)地面上的附着物应如何处置?料田、树木等,村民都有发言权,自己当家作主,咱们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5)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让村民们享有同等的土地使用权,保护土地,合理合法地利用土地。」

 

原则凤兰

 

村里有个叫刘恒军的汉子,6、7年前曾因为村里人打抱不平而惨遭毒打,落下了个「心瓣膜裂变」的严重病症,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留下了债务,但病情没有得到丝毫控制且日渐恶化,刚上初中的女儿刘文娟几乎要辍学。这些年来刘凤兰对他家的帮助已经难以枚举,她把小文娟当作自己家的孩子对待。支农调研的大学生来到村里,她首先把刘恒军家里的事情告诉他们,请求他们为他家想想办法、为即将辍学的小文娟想想办法。但所有的努力都没能挽救住刘恒军的生命,2004年11月24日——村委会选举的当天晚上,他永远离开了妻子和女儿,也解脱了病痛。那天晚上,刘凤兰一直陪着母女俩到天亮,不停地安慰。接下来一连几天,她不停地给母女俩送吃的,有时候放下自己家里的事去照顾这悲痛欲绝的母女,一边安慰一边鼓励,还一边向来过村里的大学生求助。通过她的努力,《烟台日报》记者报道了刘文娟家里的情况,有很多好心人资助小文娟继续读书,辛庄中学也免去了她的部分学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这个不幸的家庭。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很多好心人,包括在校读书的大学生,不断给小文娟家里寄钱,文娟妈有些不知所措。她找到刘凤兰,让她不要对村里人说有人资助文娟,说一旦让乡亲们知道会有很多人上她家来讨债。刘凤兰听了很生气,她说:「文娟妈,做人可不能这么自私,人家把钱给咱,是想让咱感受到人间这份真情,希望你们娘俩儿坚强地生活下去。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咱不能让不幸成为咱苟且的理由。」几句话说得文娟妈面红耳赤。

 

凤兰的苦恼

 

自从文娟得到众多社会热心人的资助以后,很多本村的甚至外村的村民来到刘凤兰家里,有的向她哭诉不幸请她帮忙,有的向她借钱,甚至有的要她帮忙贷款做生意。刘凤兰苦于应付,她说:「我家不是银行也不是福利机构,又不富裕,我上哪儿去给他们弄钱?」

 

很多农民搞不清楚,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整天宣传法律和政策,国家一个月发给你多少工钱?」 当被告知不发工钱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哪有这样的事儿?不给你发钱你宣传它干啥?这不是有病吗?」事实上,不单宣传法律和政策不发工钱反而还得自己搭钱,她组织文艺活动所需要的乐器都是自己掏钱买的。对于类似的事儿,她的老伴儿颇多抱怨,他说:「自从你做这些事,你看看,你都得到些什么?自己搭钱不说,三天两头别人来找,不是要这就是要那,我们得管吃管喝不说,给他帮不上忙他们还不乐意,你图的啥?你说这么多年你过过消停日子吗?」刘凤兰深感对不起老伴儿,这个时候她总是一句话不说,任凭老伴儿唠叨下去。她知道,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老伴儿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支持她。

 

农民的梦想

 

刘凤兰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都是这样琐碎,又都是这样让人不得不感动。她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一个典型,一个善良妇女的典型,并且把她的所学所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她周围的人。问她的梦想是什么,她想了半天,说:「要说我有什么梦想,就是当一个合格的农民。我上初中的时候在一篇作文里曾经写道:『我梦想着有一天,驾驶着拖拉机奔驰在肥沃的土地上……』可是,我却一直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很多干部说我整天告状、挑事儿,是个十足的『刁民』 ,唉!谁能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呢?」

 

引文

争取做主人;我们的权利不是别人送来的,是我们自己争取来的;要想保护自己的权益,就得主动去争取,不能等。

 

她在自家房顶上架起了大喇叭,把自己在报纸、书刊上搜集的法律条款、政策条文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念给乡亲们听。

这篇文章同时有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