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欣(中國香港)


 

leung-lai-yan

文/陳嘉敏 朱雪盈

在日常當中,大眾所認識的環保工作不外乎是舉辦講座教育人們如何節省資源、廢物的分類回收等。然而,對於梁麗欣來說,綠色生活不單是要做到這些方面的事,更是去思考自己如何從社會的日常運作模式覺醒,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生活於一個主張消費和消耗的物質社會。梁麗欣是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的組織幹事,現時負責的項目為天水圍自主社區實踐計劃,當初因為想做對社會有實質改變的「落地」的工作,同時認為綠色環保生活是很重要的事,令她選擇了在這個地方作為開始,為社會帶來改變。

「綠色生活的教育可以變得更加社區性及公共性,教育不一定只發生於學校,改變亦不一定只能由年青人去做起,任何崗位的改變所帶來的迴響就會更大。」梁麗欣指出所有的活動都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層面為基礎,在DIY的工作坊是推動每個人認知自己的能力,透過親身的接觸向他們傳遞自主綠色生活的訊息,當自己可以低成本製作日常的生活用品,便能夠不再受制於市場的環境,自主地選擇購買或是自己生產,甚至將知識分享給他人,這些能力都是屬於自己,沒有人可以搶走。透過街坊參加工作坊後,不斷向其他人分享自己學習的過程和心得,將正面的雪球在社會中越滾越大。梁麗欣隨即向我們分享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故事:「當時機構有剩食回收的活動,有一位婆婆來拿取剩食,我們向她宣傳了製作環保酵素的工作坊,她便參與了。後來,因為她經常到長者中心吃飯,她利用當時飯後剩餘的果皮,即時教人製作環保酵素,甚至是在其他各地區的社區中心、教會等地講解環保酵素的好處及做法。」

社區組織亦與社區的各持分者建立夥伴關係,深入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以至考慮到通過合作舉辦活動,建立社區的連繫。梁麗欣表示,「我們會到學校推行種植活動,特別是讓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我們不會特意去購買種植的工具,包括種植的盆都是由我們和學生自己將廢棄木材,以木工技術重新製成,自己混合泥土,以環保酵素施肥等。」香港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是將知識單方面傳遞給學生,學生沒有機會自己動手,因而活動除了讓他們學習到生活技能外,亦是認識到每件物品都有它的功用。「我們不能夠只單純去想如何救地球,因為人與地球是共生存在,人的能力和價值亦是我們所關注的。環保不只是節省物資,更加是如何運用人的資源,通過開發森林賺錢,還是將能力用於幫到地球,是人的想法。」梁麗欣認為認識自我能力猶如一顆種子,給予他們機會繼續發揮不同的能力,從而社會有前景的行業亦不至於繼續走向單一化,人的參與是自主生活的重要一環。

梁麗欣一直堅持「視問題為解決方法」,遇到資金的短缺,在場地的申請上亦面對官僚及政治問題。同時,其實是讓自己知道決定進行每件事上的限制,知道很多東西都是得來不易,就會將資源投放得更準確。在發展自主社區上,梁麗欣覺得天水圍確實亦存在很多劣勢,但當中都會成為隱藏的優勢。作為新市鎮的天水圍,附近依然有很多荒廢的農地及工業用地,但同時表示天水圍未因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能夠被綠帶和濕地所包圍,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天水圍即是「天水一色的基圍」。而這方面便是給予居民有更多機會種植、進行自給自足的農耕活動等。道路亦開發得很寬敞,雖然居民要行更多路,但對比起很多舊區的建築物都很密集,天水圍的規劃令感覺變得輕鬆和悠閒,亦是有開發更多單車徑的可能性,創造更健康的生活。今時今日,天水圍都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反面例子,而梁麗欣覺得天水圍亦是有潛力成為一個以綠色環境和民間活躍作為優點,成為一個社區的正面例子。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梁麗欣如此形容自己在社區的工作。她從來沒有預期過計劃中的活動對於居民來說,是能夠帶來多少影響。但不知不覺間發現有很多街坊願意自發參與製作社區報,探索社區,收集故事,小學生會主動走來問,「新一期的社區報呢?」,以至上述提及的婆婆將環保酵素宣揚開去,正正是活出了她心中的計劃。她期望的是永續自主文化的扎根,公民意識的提升。生活不一定是依賴物質,我們要知道自己還有很多選擇,有很多所謂的「一定要」是應該被打破,更加要加深認識自己,問自己可以為相信的事付出多少,而不是要求政府、別人先做,而是在不同的崗位,尋求自己的定位,最後社會能夠「落地生根,百花齊放。」

 

這篇文章同時有 English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