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和平研究計劃

《「生態、生計、文化、可持續和平」行動研究計劃》一項為期兩年的學術研究計劃,由08年下旬至2011年。這計劃是「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 年諾貝爾和平獎聯會」的延續計劃,在千名被提名者中,108名來自中國地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而當中多於40名是推動關注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及社區發展工作的,現在第二階段集中揀選了中國、香港及台灣三地12名和平婦女及組織參與,她們的背景來自一直竭力推動改善生態、建立可維持生計的婦女合作社、保育社區傳統文化等工作,總結婦女通過不同的方法為生活帶來可持續和平的可能性。計劃目的是整合三地基層婦女交流而來的知識和經驗,確立新的知識系統;從婦女的工作經驗上重新檢視和詮釋和平的理念和意義;從婦女的行動中建立一套既可持續生態資源,又可維持生計的生活模式可能,以改善和提昇生活質素。

此研究的特色是婦女需在兩年間從本身的生態和社區文化的工作上訂立並進一步推展的各自的行動計劃,期間三地婦女透過工作坊和互訪連結起來,相互交流,促進生態農耕和民間傳統知識的溝通,提倡生態、生計、社區文化三者共存發展的必要。 按照臺灣《社區有教室》(余安邦,2002)一書的介紹,行動研究是通過一些記錄,創作一種內省性的方法──深度反思(in-depth reflection),透過學習、反省、實踐相互交通下使行動者獲得或理解一些「隱而不宣」的知識,而記錄方法則包括「描述性記錄」和「解釋性記錄」兩種。行動研究的方式亦將研究員和被研究者兩者的二元身份和關係突破了,大家也是行動者一同策劃、整理知識、學習和反思,形成行動伙伴的關係;另邊廂,研究者仍然保持觀察,從旁記錄行動的過程。這計劃選用行動研究的用意是更貼近來自基層的婦女的生活方式,減低那種空降由上而下的研究姿態,形成強烈的權力關係。參與的和平婦女大多是勞動者,通過農耕工作、與村民溝通、打理村裡事、照顧家庭的工作等,婦女的日常都是從身體勞動及跟人直接的溝通來累積知識和經驗,因此行動研究會容易走近婦女的生活和話語世界去建立合作的關係。

研究的最終,希望建立一套來自中港台三地,對於可持續生態發展和生計的實踐經驗和知識、帶有婦女視野的社區可持續和平的經驗、城鄉協作的生態保育經驗,可供參考的資料。